上甘嶺戰役的誇張戰果和隱瞞傷亡

此戰聯合國軍傷亡數百人。據美國國防部發布戰損數字,20日美軍確認傷亡94人(亡15傷77失蹤1非戰傷亡1)。21日確認傷亡55人(亡6傷43失蹤6)。這149人是兩天時間裏美軍確認的陸海空軍在全朝鮮的損失。上甘嶺地區這10個小時的戰鬥傷亡只是其中一部分。目前尚未找到韓軍方面在這一天的確切傷亡數字。但韓軍在上甘嶺作戰期間單日傷亡未見有超過300人的記錄。他們當晚與志願軍交戰規模較小,傷亡數也應在300以下。這樣當晚作戰中聯合國軍官兵傷亡不會多於500人。而根據《中國人才》雜誌1998年3月號上胡士華的《王清珍回憶黃繼光烈士犧牲前後》一文,前志願軍四十五師衛生員王清珍回憶說,19-20日的戰鬥中四十五師傷亡達到3000多人。3000比500,這是多麼慘重的代價!

但志願軍方面大幅誇張戰果。《人民日報》報導說」十九日,我軍在強大炮火掩護下猛烈反擊,一舉殲滅敵人二千五百多名。」誇大五倍以上。而新華社則說光零號高地一處就全殲」兩個營一千二百多人」。一個比一個能吹。

張嵩山寫的《攤牌爭奪上甘嶺紀實》一書中透露當時四十五師是這樣統計殲敵數字的:19日開戰後兩個半小時,各團上報殲敵數字就達2500多人。而師部根據各方面情況」綜合分析」後認為其中」略有重複上報之誤」,於是」使勁往下壓」,向軍部報1500人。請注意,頭兩個半小時就報殲敵2500,而那場戰鬥持續十多小時,如果各團浮報數字的積極性不減的話,最終」殲敵」數字肯定超過5000。假定5000就好,已經是十倍以上的浮誇。而師部覺得」略有重複」,一刀就砍去一大半。但即便經過師部大砍大殺、」使勁往下壓」,最後上報的結果仍然含水大半。而四十五師的做法並非孤立的。從葉雨蒙的《出兵朝鮮紀實》裡受訪問的一些志願軍幹部所透露的情況看,志願軍部隊裡浮報戰果現象相當普遍。比如93團3營營長甄申說:」統計戰果時,9連報殲敵1000多人,我給砍了五、六百」。106團團長武效賢說:」我團殲敵7000多人,十二軍給減到4000多人。」由此可見,這是一支怎樣善於膨脹成績的軍隊?

這裡最值得注意的並不是數字,而是志願軍部隊玩數字的遊戲規則。顯然志願軍內部對浮誇造假已有不成文規則:上級已知下級一定會浮誇,對報上來的數字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剁掉一大塊。而下級被剁絲毫不感到委屈,絕不申辯抗爭。顯然早有」自知之明」。下級其實不傻,犯不著跟上級臉紅脖子粗。他們無非替領導把工作做在前頭,多浮誇一截把預計上級要砍要剁的份量加足再上報就行了。行內語言叫做」頭戴三尺帽,不怕砍一刀」。這樣上下默契配合弄虛作假的結果,必然是上下兩級」雙贏」,各級」多贏」,全軍」全贏」,皆大歡喜。我們知道解放軍復轉人員構成了地方幹部的主要成份。此類」光榮傳統」必然被帶到全國各地各部門。因此,幾年後中國出現大放糧食畝產衛星、鋼鐵衛星、棉花衛星、豬肉衛星、雞蛋衛星等等熱潮,還有什麼奇怪的嗎?

解放軍人員在敘述戰事時一貫瞞報本方投入力量,更隱瞞本軍損失。他們希望藉此給人以」以少勝多」的印象。比如此次參戰的喀秋莎火箭炮部隊。秦基偉說是」一個‘喀秋莎’火箭炮營」;李明天等編著的《上甘嶺大戰》說是」兩個營」;齊德學主編的《抗美援朝戰爭史第三卷》說」火箭炮第209團一次齊放」;而前炮21師宣傳科幹部張海平說該團當晚實際上打了兩次齊射(2000年第10期《黨史縱橫》)。四份資料四種說法。至於當晚投入步兵部隊的規模,也是」眾說紛紜」。我看過的解放軍方面的資料就有」三個連」、」五個連」以及」七個連」等三種說法。真正的數字是多少,或許要等到將來那些見不得人的作戰電文等文件曝光後才能弄清楚。

隱瞞傷亡在志願軍部隊也是普遍現象。所周知解放軍從來沒有及時發布戰損數字的習慣。很多傷亡情況都要經過多年後才漸漸為人所知。幾十年好,解放軍方面陸續透露出一些傷亡統計數字,但這些數字仍然遠小於實際數字。葉雨蒙的《出兵朝鮮紀實》裡披露了志願軍部隊傷亡數字被瞞報的一些情況。比如91團參謀長趙金來說,打上甘嶺他們團實際損失1000多,只上報700多。106團1營上報傷亡400多。但該營參謀長李治說:我營進入戰鬥時有700多人。但是邊打邊補,實際參戰人員先後達到2100多人。據此葉雨蒙認為志願軍實際傷亡數字」肯定」比軍方公開承認的數字多。

對於10月19日到20日這次戰鬥的傷亡,解放軍方面的資料均未單獨予以報導。張嵩山等人的書裡含糊地提到從10月14到20日傷亡」3200多」。而前四十五師衛生員王清珍向記者說,這一次戰鬥的傷亡達3000多人。從一些間接的情況看,志願軍的傷亡的確十分嚴重。王清珍提供的數字是可信的。

慘烈的傷亡在四十五師部隊裡造成了罕見的」哭聲四起」的現象。雖然這些哭泣被作者努力說成是被黃繼光等烈士的事跡感動到哭。但是這個說法很難經得起推敲。上甘嶺開戰後幾乎天天出英雄,卻沒有見到部隊天天這樣哭。再觀察志願軍解放軍的整個」英雄輩出」史,也很少見到部隊為英雄哭出這種規模。說四十五師官兵是因為傷亡太慘而哭泣,應該更符合當時的事實。前面提到的劉雲魁回憶描述了六連士兵在坑道裡哭泣的情形;李明天、王精忠等前四十五師的幹部的回憶中則提到那幾天團裡的幹部在電話中強忍哭泣和他們交談的情況。連裡戰士哭,團裡幹部哭,這還不夠,師部幹部也哭。20日晚十五軍參謀長張蘊鈺到四十五師視察,師作戰科長宋新安匯報情況時也忍不住失聲痛哭。

李明天、王精忠等人所著的《上甘嶺大戰》一書提到宋新安痛哭失聲的情節時,也不再牽扯什麼」黃繼光烈士」事跡。直接了當地指出了部隊慘重傷亡這個真正原因。書中第110頁引述張蘊鈺的反應說:」我們不能只看到傷亡,更要看到傷亡的意義;不能只看到我們的傷亡,要看到敵人比我們付出了更大的代價。」

張蘊鈺還說,」作個指揮員,參謀人員,在戰場上不能老講這些,老聽這些,不然,還怎麼打仗啊!現在要考慮的是如何打下去的問題」。這一句清楚表明部隊上下都在談論」這些」傷亡情況,已經影響士氣,令軍領導憂慮」如何打下去的問題」了。張雖然要別人」看到傷亡的意義」,他自己其實也為部隊慘烈傷亡感到驚愕。該書說,張蘊鈺聽完匯報後提出,彭德懷於1951年八月曾嚴厲批評部隊」使用兵力過多,傷亡過大」的傾向。他然後重申」不應再重複彭總指出的教訓」。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