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宗沒說的事—中國家徽(附各姓氏圖)(組圖)

中國姓氏與百家姓

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國就已經形成姓氏,並逐漸發展擴大,世世代代延續。

「姓氏」在現代漢語中雖是一個詞,但在秦漢以前,姓和氏有明顯的區別。姓源於母系社會,同一個姓表示同一個母系的血緣關係。中國最早的姓,大都從 「女」旁,如:姜,姚,姒,媯,嬴等,表示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傳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產生則在姓之後,是按父系來標示血緣關係的結果,這只能在父權家長 制確立時才有可能。因此,當我們讀到「黃帝軒轅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姜姓」時,可以明白,中華民族共同始祖炎黃二帝原分屬兩個按母系血緣關係組織 起來的部落或部落聯盟,一姓姜,一姓姬,而他們又分別擁有表示自己父權家長制首領的氏稱:列山,軒轅。姓和氏有嚴格區別又同時使用的的局面表明,母權制已 讓位於父權制,但母系社會的影響還存在,這種影響一直到春秋戰國以後才逐漸消亡。

在中華姓氏文化中,《百家姓》是我國流行最長,流傳最廣 的一種蒙學教材。它的成書和普及要早於《三字經》。《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錢塘(杭州)的一個 書生所編撰的蒙學讀物,將常見的姓氏編成四字一句的韻文,很像一首四言詩,雖然它的內容沒有文理,但讀來順口,易學好記。據南宋學者王明清考證,《百家 姓》前幾個姓氏的排列是有講究的,如趙是指趙宋,既然是國君的姓,理應為首;其次是錢姓,錢是五代十國中吳越國王的姓氏;孫為當時國王錢俶的正妃之姓;李 為南唐國王李氏等等。與《三字經》、《千字文》相配合,成為我國古代蒙學中的固定教材,因此流傳至今,影響極深。熟悉它,於古於今皆有裨益。

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並且在不斷發展,同姓異源,或異姓同源等情況十分複雜。《百家姓》早先收集了四百一十一個姓氏,後經增補到五百餘個。但據有關報 道,研究姓氏的專家從古今文獻上能夠收集到包括生僻姓氏在內的數千個姓氏。隨著歲月的流逝,不斷出現新的姓氏。如為孩子取名時,取男女雙方兩個單音姓合成 複姓,又為姓氏「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員。

中國的家徽

無論東方或西方,家徽的主要用途之一就是用來辨別身份;源自於中世紀的西方家徽,最早出現在比武大會中騎士的盾牌上。當時出場的騎士從頭到腳都被盔甲覆蓋,為了能一眼分辨出上場的騎士代表哪一家族,於是大家紛紛在盾牌上標示不同的紋飾。這種紋章的設計多為盾牌形,外框上還有護盾獸或綬帶文字。日本的家紋最早是刻在在洞穴、工具上,或是繡在衣物上,作為家族的簡單標誌。鐮倉時代後,家紋也成了甲冑和戰旗上必有的標誌,用來在戰場上分清敵我。無論是西方或日本,以圖像為表徵的紋章或家紋都比文字更容易分辨用戶身份。

  

   
西方盾牌形的徽章(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形相較於拼音文字體系的西方與日本,根據物體形象演變而來的中國的文字本身便具有表意的功能。所以中國的家徽圖案中,除了一些鳥獸圖騰外,隱約也可以看出像形文字的特徵。在發展上,因為文字本身便足以表達訊息,不需要另創圖騰做為標示,所以中國的家徽發展比較緩慢,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正是中國文字最優異的地方。

  
孫姓圖騰(圖片來源:百家姓──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

  
孫字甲骨文(圖片來源:漢典)

  
陳姓圖騰(圖片來源:百家姓──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

  
陳字金文(圖片來源:漢典)

  

  

  

  

  
不同的中國家徽

數據源:百家姓──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維基百科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