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一代大師—— 越劇表演藝術家袁雪芬逝世(組圖)

 2011-02-21 11:26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中國一代越劇大師袁雪芬於19日下午2時,以89歲高齡在上海駕鶴西去。消息傳來,上海戲曲界一片傷感。在網路留言中,最多的一句話是「袁雪芬走了,也帶走了越劇的一個時代」。據瞭解,袁雪芬交代家人,走後把自己的骨灰撒進黃浦江,希望「清清白白地來,清清白白地走」。袁雪芬的追悼會已確定在2月25日上午10時在上海龍華殯儀館大廳舉行。

袁雪芬

袁雪芬1922年出生於越劇之鄉浙江省嵊縣,11歲就開始學戲,在越劇至今105年的歷史中,袁雪芬經歷並見證了78年的發展歷程。七十餘載,袁雪芬與越劇耳鬢廝磨,風風雨雨一路走過,留下了「韻味醇厚、委婉纏綿」的「袁派」唱腔。從上世紀40代開始 她成功主演我國第一部大型彩色戲曲影片《梁山伯與祝英臺》,袁雪芬的一生塑造了數以百計的舞臺人物,為越劇藝術抒寫了濃墨重彩的篇章,她被譽為「越劇的祖師婆」、「新越劇的創始者和踐行者」。

袁雪芬飾祝英臺,範瑞娟飾梁山伯,1953年劇照

文革中受迫害的袁雪芬

文化大革命中,袁雪芬受到了殘酷迫害。1966年4月中旬,因為《舞臺姐妹》被批判,袁雪芬突然被抓走,那時候,幼子平平出世僅18天,這一去,就是七個年頭。她總是想,「我不能死,我死了,就再也講不清楚了。」七年後,已經7歲的平平第一次見到媽媽,連哭帶叫地扑到了她的懷裡說:「媽媽,我要死了!你是大反革命,我是小反革命,活著沒有意思……」那一刻,袁雪芬再也忍不住了,眼淚嘩嘩地往下流。

越劇演員金艷芳回憶袁雪芬說,那個時候她把包抱在懷裡,穿著系白色帶子的皮鞋,什麼應酬都不參加,很正氣的,像觀音一樣。

「文革」中袁雪芬前後被批鬥了500多次,她也始終不曾低頭。袁雪芬的人格魅力也令後輩敬仰。在上海戲曲界,幾乎人人皆知,袁雪芬的性格是疾惡如仇,絕不隨波逐流,「眼裡不容沙子」。

袁雪芬家客廳中搭起的靈堂

呂瑞英與袁雪芬長子鄭海芽

越劇一個時代的終結

在推動越劇改革的過程中,袁雪芬向話劇和昆曲學習,不斷有所創造。在排演《香妃》時,她感到越劇原有的音樂唱腔太貧乏,無法表現人物情感和性格, 她沒有根據原來的唱腔和戲詞演,而是發明瞭如泣如訴的哭腔「尺調」。這種哭腔的運用感染了在場的觀眾 。後成為越劇的主調。被稱為「尺調」。有一個音樂家這樣說過:「昆曲有‘一齣戲救活一個劇種’的說法,在越劇也有‘一個調發展一個劇種’的事實。」

據新聞界資深記者回憶,直至多年以後,當袁雪芬主持上海白玉蘭表演藝術獎評選時,她依然以「清白做人」為座右銘,公開謝絕一切「走後門」行為,以秉持評選的公正性。

「認認真真演戲,清清白白做人」映射出一代越劇大師的人生、戲品、人品,它已經深深影響了中國戲曲界的傳承者,並將繼續潛移默化更多梨園「後來人」。
 

来源:看中國李俊桐整理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