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充滿文化氣息的浪漫元宵節(圖)

 2011-02-17 16:01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元宵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的大節,也叫「上元節」。元宵節的得名,因其節俗活動在一年的第一個月(元)的十五日夜(宵)舉行而來。元宵節也叫「燈節」、 「燈夕」,因為這個節日的主要活動是夜晚放燈或放焰火。千姿百態的彩燈爭奇鬥艷,再配上各種燈謎,更增添了雅興,使得這項活動具有雅俗共賞、萬民歡樂氣象。元宵節往往也是過去皇帝與民同樂的節日。

元宵節的來歷

關於元宵節習俗的形成,說法頗多,但一般變為在漢代就初具雛形。

相傳元宵節和漢文帝有關。漢文帝是大將周勃勘平「諸呂之亂」後即位稱帝的,戡平叛亂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所以此後每逢正月十五夜晚漢文帝都要出宮遊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與宵同,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

還有的說法,史載漢武帝的時候,漢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據稱太一是當時相當顯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並有恩於漢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較隆盛。

司馬遷創建《太初歷》,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

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我國民間重大傳統節日。

元宵放燈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後,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挂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盛大。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代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宋代,元宵燈會無論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盛況空前,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三天;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為五天;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成為我國燈節鼎盛時期。那時人們幾乎「家家走橋,人人看燈」。

京城以及王侯封地正月十五還扎萬盞鰲山燈,這種燈始於宋徽宗時,將萬盞彩燈紮成一座「鰲山」。永樂初年,明成祖還下令在皇宮午門外扎鰲山萬歲燈,與民同樂。據《皇明通紀》中載:「永樂十年正月元宵,上賜百官宴,聽臣民赴午門外觀鰲山三日,自是歲以為常。」這種燈規模宏大,以數千種幾萬盞彩燈疊成山形,中間用五色玉柵簇成「皇帝萬歲」,經燈火一射,五光十色,熠熠生輝。另外有數百伶官奏樂,下有百藝群工演出。到二更時,明成祖乘小轎出宮門觀鰲山,皇后、妃嬪及大臣們隨後,此時笙歌喧闐,伎舞翩躚,花炮齊放,熱烈壯觀。待皇帝觀畢退去,百姓即如潮水般湧向鰲山。

明清兩代,元宵的燈有了很大發展。有一種由南京人首創的「走馬燈」,燈面轉動,燈面上畫著各種姿勢的駿馬疾馳,宛如萬馬奔騰。還有一種龍燈,氣勢磅礡,精美絕倫,五光十色,引得人們興高采烈,「銀燭影中明月下,相逢俱是踏燈人」

豐富多彩的燈謎

在唐宋時代燈謎的發展達到了空前的盛況,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屆時皇帝及公侯大臣,以及普通百姓都去看燈、猜謎語,文人們則飲酒、賦詩、答對。

說到燈謎,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恐怕是北宋王安石妙聯為媒的故事了。王安石20歲時赴京趕考,元宵節路過某地,邊走邊賞燈,見一大戶人家高懸走馬燈,燈下懸一上聯,征對招親。是一付上聯:「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王安石見了,一時對答不出,便默記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隨風飄動的飛虎旗出對「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親聯應對出,被取為進士。歸鄉路過那戶人家,聞知招親對聯仍無人對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聯回對,被招為快婿。

還有一個故事,說的是明朝永樂皇帝元宵之夜巧遇一個秀才的故事。明成祖朱棣某年元宵節出宮賞燈,微服出遊。路上看到一間屋子,亮著燈,從映照到窗子上的燈影來看,是一個人在讀書。永樂皇帝心想:元宵之夜大家都去看燈,他為什麼不去呢?出於好奇,永樂皇帝就去敲門,進門一看,屋中有一個書生,便和他交談起來,談得頗投機。朱棣想試試他的才學,於是出了一個上聯:「燈也明,月也明,大明一統。」那秀才立即對出下聯「君也樂,民也樂,永樂萬年。」「永樂」是明成祖年號,朱棣大喜,後來重用了這個人。

到了清代,元宵日期縮短為五天,民間的燈會十分壯觀,燈謎的普及、發展達到頂峰。被稱為「父子雙學士,老小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張英、張廷玉,皆能詩善對。有一年元宵節,張府照例張燈挂彩,燃放鞭炮。老宰相出聯試子「高燒紅燭映長天,亮,光鋪滿地。」小廷玉思索時聽到門外一聲花炮響,受到啟發,對道: 「低點花炮震大地,響,氣吐衝天。」對仗工整,天衣無縫,堪稱妙對。

傳說,有一年元宵節,乾隆皇帝帶著一群文武大臣,興致勃勃前去觀看燈會。左看各種燈籠五顏六色,美不勝收;右瞧各種燈籠別緻風趣,耐人尋味。看到高興時,乾隆皇帝陪他的大臣們也出了一謎聯,讓大家猜一猜。隨同的學士紀曉嵐稍思片刻,就揮筆在宮燈上寫了一副對聯:

黑不是,白不是,紅黃更不是。和狐狼貓狗彷彿,既非家畜,又非野獸。
詩不是,詞不是,論語也不是。對東西南北模糊,雖為短品,也是妙文。

乾隆皇帝看了冥思苦想,文武大臣一個個抓耳撓腮,怎麼也猜不出來,最後還是紀曉嵐自己揭了謎底:「猜謎」兩個字。

中國情人節?

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歐陽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書;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辛棄疾(青玉案)寫道: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樂昌公文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有人說元宵節也是中國的「情人節」。

元宵

說到元宵節不能不提到元宵。元宵又名湯圓、圓子等。元宵節吃湯圓,最早見南宋詩人宋必大的《平園續稿》,書中有「元宵煮食浮闊子,前輩似未曾賦此」的記載。宋時的浮圈子,亦名湯團。到南宋,僅臨安的上元節食品,便有乳糖圓子、山藥圓子、珍珠圓子、澄沙圓子、金橘水團、澄粉水團和湯圓等。

那麼,元宵為什麼能成為元宵節食品呢?原來,元宵節吃元宵,以取「團團如月」的吉祥意思。至明代,元宵作為上元節的食品在北京已很常見。其製法是糯米細面,內用核桃仁、白糖、玫瑰為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即東南所稱湯圓也。清代時,御膳房所制的宮廷風味「八寶元宵」。早在康熙年間即為朝野所傳聞。

元宵發展到今天,已形成地區有別,風味各異,豐富多彩。

来源:希望之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