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過度輸液」有害無益
記得上個世紀90年代,我出國十幾年以後第一次回到中國時,就不斷聽到有親戚朋友提到,去醫院輸液的事情。當時我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有的人感冒咳嗽了要去輸液?頭痛發燒要去輸液?甚至感到身體疲勞了,也要去輸液?
我小的時候,打個針就已經是很大的事情了,靜脈輸液那是要到需要搶救的時候,才會用的治療手段。我來美國二十多年,印象裡自己只在手術麻醉的情況下,醫生為了用藥和防止脫水的時候,才會被輸液。這麼多年了,我能夠數出來的靜脈輸液總共也不到十次。
去年探親時,因為陪家人去北京的一家大醫院去看病,我碰巧經過輸液室,那裡的景象竟然讓我大吃一驚。只見輸液室外人們排著長長的隊,等護士叫號。輸液室內像電影院一樣,擺滿了一排又一排的椅子,座無虛席。每個椅子旁邊都有一個輸液架,椅子上坐著一個人在輸液。幾個護士在房間裡跑來跑去照顧著,不時往輸液瓶裡添加各種藥物,看上去相當的忙碌。
這種情景我在國內其它幾家醫院也曾經見到過,聽說得就更多了。於是我就產生了很多疑問,中國人為什麼有這麼多人得重病呢?這種流水線式的輸液治療,會不會造成交叉感染?這樣的治療對病人真的有好處嗎?為什麼大家都這麼相信輸液呢?
不久前,我的疑問終於得到瞭解答。在2010年12月舉行的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8次聯組會議上,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朱之鑫說,2009年中國醫療輸液104億瓶,如果平均到13億人口,就相當於每個中國人一年裡挂了8個吊瓶,遠遠高於國際上2.5到3.3瓶的平均水平。
朱之鑫的話後來被中國媒體總結為「過度輸液」,過度輸液原來如此。早在2001年,《紐約時報》就刊登了一篇專題報導,講的是中國流行的一大醫療誤區,那就是體弱便輸液、有病就打針。在國內一般民眾、甚至許多醫生的眼裡,打針輸液是手到病除的靈丹妙藥,特別是那些缺醫少藥的農村和邊遠地區,無論病情是否需要,也無論針藥是否對症,孩子一發燒、感冒,就打針輸液,已經成了慣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衛生部曾經合作做了一個調查,他們發現被調查的40個縣中,有60%左右的孩子在最近一次得感冒的時候,曾經打過針。而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數字顯現,2004年在全球發生了160億次醫療注射中,在中國發生了51億次,是世界注射次數最多的國家。
相比之下,美國大多數孩子們除了做預防性疫苗接種以外,很少打針,更不會輕易輸液。因為從醫學上來講,靜脈注射是一種侵入性有創傷性的給藥方式,風險大,副作用多,不易作為常規治療手段來使用。
現在在中國靜脈輸液大有取代肌肉注射成為最普遍應用的一種治療手段,很多中國家長在醫療業、商業宣傳和媒體有意無意的誤導下,走進了誤區。以為輸液可以直接把藥打進孩子的血管中,病好得快,孩子可以少受罪,所以他們拒絕接受口服藥物,連打針都不原意,一見到醫生便要求給孩子輸液,豈不知這種做法會給孩子帶來很多潛在的危險。
對於這個問題,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感染科的醫生高燕是這樣解釋的:與口服藥物需要通過消化系統的分解吸收才會進入血液相比,通過靜脈輸液直接進入血液循環的藥物中的那些雜質,更容易引起過敏反應,嚴重的還會迅速導致休克、甚至死亡。
還有,隨著靜脈輸液在中國城市、鄉村各級醫院和門診的快速普及,由於醫護人員的疏忽而造成的藥品劑量不當、溶媒選擇不當、藥物間的配伍禁忌、還有適應症禁忌,再加上使用過程中護士操作失誤等等原因,都可能給孩子帶來不可預知的嚴重後果。
更有一些不規範的醫療單位,為了達到迅速緩解病症的目的,隨意給患者添加激素類藥物,不但不能治病,反而會抑制孩子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導致其它感染。
其實有很多由病毒造成的疾病、比如流感,靠靜脈輸液打抗菌素,根本就不起作用。用抗菌素的次數多了,反而會造成孩子對藥物產生抗藥性。等到將來孩子真的有了細菌感染、需要用抗菌素的時候,反而會誤事。
所以江蘇省人民醫院兒科專家周伯平建議說,治療應該堅持的原則,是能吃藥就不打針、能打針就不輸液。家長不但應該尊重醫生的建議來給孩子用藥,而且也應該努力拒絕醫院提供的一些明顯含有商業目的過度治療手段,盡力保護自己的孩子,不要在忍受病痛折磨的同時,還要遭遇不當醫療手段的摧殘。
(文章只代表評論員個人的立場和觀點)
(根據錄音整理,未經作者審校)
- 關鍵字搜索:
-
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