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壓怎麼量才對!(圖)

血壓很簡單,只要把手臂一伸,機器就會告訴你答案。但要量到準確且具有參考價值的血壓卻不簡單。

血壓為什麼量不准?量的不一樣有什麼關係?在家裡量,有參考價值想要量準確的血壓,首先要拋棄掉「去醫院量的血壓比較準」的觀念,因為根據許多醫護人員臨床經驗發現,病患在家量的血壓比較具有參考價值。

臺北萬芳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林永國說,血壓會隨著主觀情緒、身體狀況或外在的環境隨時變動,像是太吵、緊張、或者太冷都會影響測量結果。而醫師要判斷一個人是否需要控制血壓,看的是身體大部分時候的「基礎血壓」,通常愈輕鬆、自然的狀態愈接近基礎血壓。

醫院可不是量測基礎血壓的好地方,因為不少病患一看到醫生就會不由自主地緊張,或者帶著擔心血壓控制不佳的壓力來看診,這些情緒會導致血壓飆高,造成所謂「白袍高血壓」。一篇刊登在《循環》期刊的調查就發現,同一個病患在診間量的血壓值比在家測得的平均約高了20mmHg。

林永國說,白袍高血壓的效應在門診中很常見,甚至有少數患者可以從120mmHg上升到200mmHg。發現這種情況,醫生通常會再量一次看看,不過有些人看到自己血壓偏高後更緊張,導致血壓愈量愈高。

臺北馬偕醫院護理師魏淑平提醒,有些民眾會利用到醫院看診時量血壓,可是身體不舒服時的血壓會稍高或稍低,不適合當成基礎血壓值。

魏淑平常看到很多民眾進到醫院後,就匆匆忙忙坐到血壓機前,手臂一伸,準備要量血壓,她都要連忙制止,請他們休息5分鐘左右再量。

在家裡量,比較不易受到心情或環境影響,但得注意使用血壓計的方法,測量時間、姿勢或壓脈帶的鬆緊,都可能影響血壓數值。

★血壓量測準確有助血壓控制

準確量測血壓,才能幫助醫師更精確地判斷病患的血壓控制狀況,給予適切的建議。即使只是幾毫米,對需要謹慎控制血壓的人來說就有很大的意義。根據一項研究指出,40∼69歲的患者,只要收縮壓平均下降2mmHg,就足以降低10%的中風以及7%的心肌梗塞發生率。

馬偕醫院家醫科醫師徐慶玶說,一般高血壓病患血壓控制的目標值在140/90mmHg以下,為確定患者用藥的成效,醫師會建議患者回家後自己監測血壓。若回診時發現病患血壓持續高於這個數值,就會希望患者更積極地控制飲食、運動或考慮調整用藥。

徐慶玶說,為避免因為誤差低估或高估血壓控製成效,有些醫生發現病人在診間量的血壓跟家裡的不同時,會建議患者將家中血壓計帶來當場量一次,如果發現測量方式跟血壓計都正常,就以病患的記錄當作診斷的依據。

沒有高血壓的人也不能掉以輕心,每年仍需要定期量測血壓,並量對血壓。根據統計,臺灣400萬名的高血壓患者中,有一半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事實上,隨著年紀增高,高血壓的風險也升高,《英國醫學期刊》的研究發現,40歲以後,罹患高血壓的比例就上升至近三成,60歲以上更高達65.2%。

★怎樣判斷我是高血壓?

單一次測量發現有高血壓不等於真正的高血壓,若發現量測時血壓偏高,最好在接下來的3天,分別選擇不同的時段量測血壓,若三次結果都超過正常值,才可診斷為高血壓。

血壓小於120/80mmHg(收縮壓/舒張壓)屬於正常的血壓值,而介於120∼139/80∼89mmHg則視為高血壓前期,當血壓高於140以上mmHg,才算是高血壓。

此外,若有糖尿病、慢性腎病、或已中風的族群,則應該將血壓控制在130/85mmHg。冠心症合併收縮功能不全、嚴重蛋白尿的族群,則應控制在120/80mmHg以下。

徐慶玶建議,一般人1∼2個月量一次即可,但以下幾種人則建議每週測量血壓;40歲以上,若有家族病史,且有肥胖、工作壓力大的人。女性更年期過後,高血壓機率上升,也要開始固定監測。任何年紀曾發生過心血管病或曾中風者,則最好每天量。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