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百分之二十空白

長期以來,亞洲青少年在沈重的升學包袱下,衍生出嚴重的「遲發性青春期」的問題,很多人上了大學才開始思考自己的興趣在哪裡?現在,聯考的包袱卸下來了,孩子要往哪裡發展呢?

「以前,孩子花很多時間在書桌上,現在,要走出家門,多觀察人文、環境的變化。」信誼基金會親職教育部譚合令說,父母甚至不必刻意帶他們學東學西,只要給他們隨心所欲的發展空間即可,事實上,孩子很多智能是潛藏在日常生活裡。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最近更擬定一套如何在課餘時間把學生「從教室趕到操場」的方法,除了明訂提升學生「體適能」的中程計畫,並且規定學校每年要辦幾次球類、游泳及運動會。就連國小的教育課程也決定自九十年開始,保留百分之二十的「空白課程」以便他們能夠有更多時間參加課外活動,並提供多元選擇的機會,如舞龍、踢毽子等民俗體育。

「現代父母要學習如何跟孩子玩?」友緣基金會副執行長黃倫芬說,智育不再是升學唯一的標準後,代表孩子人際關係的群育,將是各校最重要的取才參考,而親子互動的品質,與孩子社團活動的成績成正比,也是發覺孩子潛能的管道。

首先,父母應該拋棄自己的價值觀,否則,孩子的學習就無法跳脫世俗價值。家長不妨以更開放的心態,讓孩子自然而沒有約束的活出自己,父母只要扮演輔導與輔助的角色,適時給予幫助即可。

創造力研究專家張世宗老師則提出,如果父母想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充滿創造力的人,應該盡量讓他們嘗試各種事物,並以他自己的獨特方法進行實驗,同時鼓勵他們多運用想像力,發表獨創見解,也尊重其獨立思考能力。所以,父母最好不要把孩子固定在自以為是的框框裡,只要提供他們自由、信任、快樂的氣氛和支持的環境,才能讓他們的潛能得以充分發揮。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