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記心間 輕鬆做家長(圖)

孩子通常都管不住自己,能管好自己的人也不是孩子。但如果你想有一個輕鬆育兒生活,不妨試試下面的方法,讓孩子自己管住自己每次小朋友玩耍完畢,家中就鋪滿了一整地的玩具,台面亂七八糟,椅子不知移到何方。結果只好辛苦父母要為其收拾。那麼,有什麼方法可以教育孩子學習自我管理呢?


 

在這裡介紹一種方法——常法。

五常法是日本人推崇的一種品質管理技術,當中包括:常組織(Structurise)、常整頓(Systematise)、常清潔(Sanitise)、常規範(Standardise)及常自律(Self-discipline)五項。當運用到孩子身上時,則可從小培養他們良好的生活習慣及自理能力,再發展到行為自律。小朋友從實際的生活中,瞭解到自己的事是自己做,再加上父母的鼓勵,令小朋友更有信心獨立自理。

1、常組織

扔掉不需要的物品(例如一年沒有用過的物品),並將保存的物品分層管理,要點在於集中存放及盡量減低存量。

好處:訓練小朋友的觀察能力,常常檢查家居物品是否衛生及完整,並限制物品數量,夠用即可。

實行方法:五常法強調「一就是最好」,建議小朋友只有一個放置玩具的架、一個鞋架及一格飾物格等。讓小朋友門自己篩選哪些玩具需要,哪些是不需要的。父母要和孩子們商量擁有物品的數量,讓小朋友從小學會取捨,將不需要的物品轉送別人。

2、常整頓

首先決定物品的「名」及「家」,以致能在短時間內取得或放好物品,提高效率。

好處:做個富有責任感的小朋友,曉得將物品分類,令物品有「名」及「家」,用完放回原處。

實行方法:「五常法」讓小朋友學習一個分類的概念,每件物品都有個家,並貼上卷標,讓小朋友自行將物品放回原處。譬如書本放在架子的最上層並貼上卷標,而玩具放在膠盒內,鞋子則放在鞋架內,讓小朋友在30秒內找到對象。

3、常清潔

小朋友要保持個人清潔,也有責任去負責保持清潔。使其樹立「我不會使東西變髒」,而且「我會馬上清理東西」的觀念。

好處:每天清潔身體及衣服,保持健康衛生的生活習慣。

實行方法:為了讓小朋友知道自己面部、手部是否清潔,衣服、鞋襪是否整齊,父母可特別將鏡子掛在適合小朋友的高度上,幫助他進行自我檢查。此外,父母可鼓勵小朋友分擔家務,吃完東西要收拾餐具及桌椅,以及定時收拾書桌。

4、常規範

經過父母與孩子溝通後,利用透明度、視覺管理及園林式環境,為孩子提供規範化的環境,減少錯誤並且提高辦事效率。

好處:建立小朋友的自信心,樂意與人溝通,能自訂或與父母合作制定生活標準,遇到事情知道如何解決、怎樣尋求幫助。

實行方法:父母可利用透明膠盒貯存對象,增強物品處理的透明度。父母亦可讓小朋友在房門外,掛上圖畫及文字,告知父母「我在做什麼?」,增強彼此溝通,同時讓小朋友感到被尊重。在家中放置小盆栽,讓小朋友學習照顧,更可營造一個和諧環境。為了減少孩子出錯,父母可在家中危險的地方掛上「不准進入」的標誌,讓孩子識別,免生危險。

5、常自律

持續地、自律地執行上述「四常」,養成遵守規章制度的習慣。當父母瞭解到小朋友的長處與短處,再按情況做出適當的獎賞,讓小朋友從他律(以成人的讚賞作為標準)、紀律,發展成為自律。

好處:做個自尊感強的孩子,懂得自我管理生活。

實行方法:當孩子在收拾或清潔上負責任,就會得到一個印,取得若干數量後,孩子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父母亦可與孩子一起調校鬧鐘,讓孩子學習自己起床。小朋友可每天觀看工作清單,學習「今天的事今天做」。

在實施「五常法」的過程中,父母必須首先瞭解五常法,並以身作則。父母必須在教導上有共識。如果小朋友做錯事,父母必須要有共同處事的原則。其實小朋友不知道自己正在運用「五常法」,但當他們發現自己弄乾淨桌面或把椅子移好後,會獲得成人讚賞時,他們自然地會繼續做,小朋友就不知不覺地學習了,而且可以不斷增強信心。當然,若小朋友做錯就需要罰。父母必須按小朋友的能力去制定標準,而非按成人的要求,過高過低都不宜。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