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四時讀書樂"的作者不是朱熹 (組圖)

 2011-01-08 22:3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時讀書樂」實在是個迂闊的話題,既不合時宜,又有點酸溜溜。如今能以讀書為樂的,還有幾多人在,何況還要春夏秋冬各有其樂,也真是難矣哉。

最早提出「四時讀書樂」的,大概是宋末元初臺州仙居人翁森,他以此為題,寫了四首詩,在民間影響很大,傳播也很廣。但他只是一個隱居山中的教書先生,幾乎默默無聞,讓他作為這四首詩的作者,缺乏號召力,有人就將作者改為朱熹。如清初伍涵芬撰《讀書樂趣》八卷,卷一起首就說「朱子著《四時讀書樂歌》四首」,虧得萬曆《仙居縣誌》裡記了一筆,並附原作,這著作權才復歸翁森名下。

由於四時皆宜讀書,而讀書皆得其樂,故前人好用「四宜」命名齋館廳堂,多不勝數。只舉一例,海寧陳氏安瀾園有四宜書屋,清高宗弘歷南巡,屢次駐蹕,凡題四宜書屋,都提到讀書的主題。如詩曰:「夏涼冬暖總相宜,秋月春風更最斯。雅合四時讀書樂,每來卻坐不多時。」又一詩曰:「春夏秋冬無不宜,詩書禮樂亦如斯。一為難耳一為易,願勗其難易置之。」清世祖玄燁時已將安瀾園的四宜書屋仿建於圓明園,為四十景之一。弘歷亦題詩曰:「春夏秋冬無不宜,所宜樂總讀書時。何須千里鹽官憶,即景吾方勉近思。」雖然寫得並不像詩,但「四宜」的意思還是說得明白。

今拈出這個題目,想說說蘇州的一處「四時讀書樂」。

蘇州城中有一條大石頭巷,東西走向,巷中有一處清代宅院,大概最後一任主人姓吳,人們就稱它吳宅。上世紀50年代,陳從周等來蘇州作古建築調查,吳宅就是一個點,他們編的《蘇州舊住宅參考圖錄》,就收入了它的平面圖和花廳立面圖。吳宅佔地約五畝,正路六進,前四進為大門、轎廳、花廳、樓廳,皆坐南朝北,後兩進則坐北朝南,可從與大石頭巷並行的倉米巷出入。宅中共有兩座磚砌斗栱門樓,一座對著花廳,一座對著樓廳。而對著樓廳的一座,堪稱江南磚雕門樓的上乘之作,滿施雕鏤,精工細作,讓人嘆為觀止,內容更有意思,圖解了古人讀書的兩個不同境界。

  

柳汁染衣

這座門樓的製作年代,約在乾隆、嘉慶間,保留了這一種建築形式全盛期的特點。它的枋板上有楷書陽文「麟翔鳳游」四字,左右各有一個兜肚。

左兜肚裡雕鏤的是「柳汁染衣」故事:在蜿蜒的山道上,一書生右手執扇,顧盼前行,姿態飄逸,兩個童子緊隨其後,一個挑著箱籠琴囊,一個挾著絹帛,彷彿是趕考情景,而古柳下有一老者,笑臉相迎,並作彈指狀,背後山巒綿延,景致深遠。「柳汁染衣」典出李固言事。李固言是唐趙郡人,文宗時擢進士甲科,宣宗時拜太子太傅。馮贄《雲仙雜記》卷一說:「李固言未第前,行古柳下,聞有彈指聲,固言問之,應曰:‘吾柳神九烈君,已用柳汁染子衣矣,科第無疑,果得藍袍,當以棗糕祠我。’固言許之。未幾,狀元及第。」書生是李固言,老人就是柳神九烈君。前人每用這個典故來喻科考高中。如于謙《觀登科錄感興》有「柳汁染衣新樣綠,花枝映面醉顏紅」;毛奇齡《酬別錢中諧進士和韻有感》有「書有藜吹傳永夜,衣邊柳汁想當時」。

右兜肚雕鏤的是「杏花簪帽」故事,一座單檐歇山廳堂,堂內有四人,三人戴紗帽、穿補服、圍玉帶,一老僕正捧杯盤趨前,庭前紅杏一樹,花茂葉繁。唐代科考放榜以後,新科進士有一系列慶賀活動,如聞喜宴、櫻桃宴、曲江宴、月燈閣打球、大雁塔題名等。曲江宴設於江邊的杏園,時正花時,爛熳一片,故又稱紅杏為「及第花」。鄭谷《曲江紅杏》就詠道:「女郎折得慇勤看,道是春風及第花。」新科進士都簪花於帽,遊走街市,這是當時風氣,至宋代依然。司馬光《訓儉示康》就說:「吾性不喜華靡,自為乳兒,長者加以金銀華美之服,輒羞赧棄去之。二十忝科名,聞喜宴獨不戴花,同年曰君賜不可違也,乃簪一花。」張邦基《墨莊漫錄》卷九記閩人徐遹的事,說他累舉不第,久困場屋,崇寧二年為特奏名魁時,年已老矣,聞喜宴後與同年一起逛妓院,其他人帽上的簪花都被妓女索去,惟他簪的那枝還在,因此就戲題一絕:「白馬青衫老得官,瓊林宴罷酒腸寬。平康過盡無人問,留得宮花醒後看。」這些都是「杏花簪帽」的故實。

  

杏花簪帽

十年寒窗,終於有成,自然喜不自勝,真所謂「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這是科舉時代許多讀書人夢寐以求的。兩個兜肚裡的故事,正寄託了這樣的美好願望。然而成功者畢竟是少數,大多數士子都在孫山之後,就有不同的選擇,有的白首窮經,困躓以死;有的就將讀書本身作為一樁快樂的事,以此消遣歲月,或有所得,也就欣然了。這是讀書的另一種境界。

這座門樓的整個下枋,雕鏤的就是「四時讀書樂」,它既是兩個兜肚故事的補充,更是展現了讀書作為人生活動的不同場景。這春夏秋冬四組畫面連綴一起,自左至右展開,宛若長卷一般。這四個場景,都是按翁森的四首詩來構思的。

首先是春景,詩曰:

山光照檻水繞廊,舞雩歸詠春風香。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讀書好。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

那庭院裡有一座舫形小軒,軒外蔓草鋪地,高樹茂密,似聽得見鳥兒吱喳,樹下玲瓏剔透的湖石,幾高屋檐,湖石上鐫有「綠滿窗前草不除」七字。軒內有兩人,一坐一立,似在吟哦對句,軒後曲廊環繞,有小池一泓,風吹過,一池春水漣漪。廊外花樹下還有兩個書僮,一個在側耳傾聽,一個似乎在指指點點,都向著另一個空間,那聲音乃是從夏景裡隱隱傳來的。

 

其次是夏景,詩曰:

新竹壓檐桑四圍,小齋幽敞明朱曦。晝長吟罷蟬鳴樹,夜深燼落螢入幃。北窗高臥羲皇侶,只因素稔讀書趣。讀書之樂樂無窮,瑤琴一曲來薰風。

一帶花牆與春景間隔,曲折至此,花牆上的漏窗紋飾各異,辟了一個圓洞門,似乎就是從這裡走入夏景的。入洞門後是一座四面敞開的方亭,亭旁湖石上鐫有「瑤琴一曲來薰風」七字,分明這裡已是夏的世界了。從春景裡流來澗水,至此匯成小池,池上有水榭一座,榭內長几橫陳,上有書籍一函,弦琴一架,香爐一隻,主人卻無心撫琴,倚著闌干,似乎在細數池中的游魚,書僮則在給他打扇,而有人則踱到池上的板橋,正向水榭走來。

 

再次是秋景,詩曰:

昨夜窗前葉有聲,籬豆花開蟋蟀鳴。不覺商意滿林薄,蕭然萬籟涵虛清。床頭賴有短檠在,對此讀書功更倍。讀書之樂樂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一道籬笆間隔著兩個季節,一邊是瓜蔓攀附,一邊是籬下的秋色,庭院裡一株梧桐,正有著「梧桐雨冷晚秋愁」的意境。主人站著,正看著童子在籬下折菊,分明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景象,童子身後還有一位老嫗,也正看著採菊。主人身後是一座卷棚式小軒,桌上放著書一函、燈一盞,側面的牆上辟有花格小窗,窗邊鐫有「起弄明月霜天高」七字。

  

最後是冬景,詩曰:

水靜木落千崖枯,迥然吾亦見真吾。坐對遺編燈動壁,高歌夜半雪壓廬。地爐茶鼎烹活火,心清足稱讀書子。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

秋去冬來,一條小道蜿蜒至此,柴門虛掩著,一株寒梅,開得正盛,圍牆邊的小丘上,樹木蕭疏,似乎是在西風裡顫抖。院落裡有一座單檐歇山式的書齋,山牆上鐫有「數點梅花天地心」七字。主人正在伏案讀書,案上的茶盞也已冷了,丫鬟正在搧爐煮茶,正是「冷竹風成韻,荒街葉作堆。欲尋聯句卷,先飲暖寒杯」。

 

這「四時讀書樂」的一組磚雕,技法嚴謹,風格古樸。它連貫的畫面,會讓人想起傳統繪畫的長卷,特別是明代版畫,如弘治間金臺岳家刻本《西廂記》裡的多面連式插圖,將不同場景的人物故事安排在一個畫面裡,既分又合,鑲接無隙,構思是非常巧妙的,堪稱早期非繪本連環圖畫的典型作品。作為民居建築的雕塑題材,這座門樓是富有創造性的,不再是傳統的吉祥圖案、戲文故事,而是另闢蹊徑,以讀書為主題,分別創作出兜肚、下枋上的人物圖像。恕我孤陋寡聞,至今還沒有看到有類似的題材。當然,門樓作為大戶人家的建築裝飾,總是寄寓著美好的願望,就像這座門樓創造的園林環境,固然是「四時讀書」的理想所在,但就普通讀書人的情形來說,自然也只能是夢寐而已。

 

来源:博覽群書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