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不給孩子製造撒謊的機會

情景劇上演

媽媽告訴壯壯不可以吃桌子上的巧克力,但當媽媽沒有注意的時候,壯壯還是忍不住將巧克力塞到了嘴裡。媽媽發現時就將壯壯叫過來,看著他嘴邊上的證據問:「桌上的巧克力不見了,你知道是誰把它吃掉了?」壯壯說:「不是我。」

4歲的南南非常生氣地衝進起居室,對媽媽抱怨說:「我恨奶奶!」媽媽吃了一驚,回答說「不,你不恨奶奶,你愛奶奶!奶奶常送你禮物,帶你出去玩,你怎麼能說恨奶奶呢。」但是南南堅持說:「不,我恨她,我不想再看到她。」這下媽媽真的不高興了,她打了南南。

南南不想再接受懲罰,於是他改變了論調,他說:「媽媽,我真的愛奶奶。」於是媽媽也回應了南南,她擁抱了南南。

媽媽錯在哪裡?

錯就錯在,壯壯媽提問的方式的確會激發孩子說慌。而南南媽則讓南南知道,媽媽喜歡說謊的小孩子,因為媽媽只喜歡聽讓人高興的話,所以,必須跟媽媽說她希望聽到的話,而不管自己真實的想法是什麼。

心理學家支招

聰明的媽媽會直接把孩子叫過來,說「我看到你吃了那塊巧克力!」不給孩子撒謊的機會。

另外,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擁有誠實的品德,那麼我們就必須做好心理準備,既要聽讓人高興的真話,也要聽讓人不愉快的真話,也許可以承認他的不高興:「哦,你不再愛奶奶了,你能不能告訴我,奶奶做了什麼讓你如此生氣?」

按照皮亞傑的理論,4~5歲以前的孩子還處於前運算階段,他的思維是自我中心的,因此,這個階段的孩子還不能對行為做出一定的判斷。孩子之所以說謊,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覺得這樣做大人才不會生氣。

兒童心理學家達蒙(Damon,1977)在研究中發現:4~7歲的兒童還不能很好地區分自己的意願與權威的要求,在此階段的後期雖然可以作上述區分,但只重視服從權威的實際效果,比如認為:服從是對的,因為這樣做可以得到想要的東西。因此,一方面,我們不能要求孩子冒著讓大人生氣的危險去選擇「誠實」,另一方面我們說話不要拐彎,要單刀直入地講真話。我們希望能讓孩子知道沒有必要對我們撒謊,底線就是:不給孩子製造撒謊的機會,激發防禦性謊言;當孩子說謊時,也不應該表現得歇斯底里,或是充滿說教與批評,讓孩子誤認為,大家不愛聽真話,說假話大人才會愛聽。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