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看錢雲會事件 折射中國民怨深

中國浙江樂清市寨橋村村長錢雲會,被一輛重型卡車軋死,使他成為2010年大陸最著名、最悲慘的維權人士。媒體輿論認為,錢會雲案件越演越烈,折射了中共當局與民間積怨太深,政府已經陷入了信任危機。

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葉檀在《村長上訪背後的頑疾 》一文中說:一場巨大的利益盛宴,讓權貴資本主義橫行的猜測,無法休止,也成為錢雲會事件中政府始終無法建立公信力的根源。

葉檀認為,樂清村長案顯示中國經濟三大頑疾:第一,以低價剝奪農民土地,目前的征地制度存在重大的制度性缺陷。各個省市等不同程度的出現了征地暴力事件,征地者與被征地者積怨日深,終於到不可調和的地步。

第二,在城市化進程中,村民被剝奪了選擇生存方式的權力,人為製造了需要制度保障的城市貧困階層。村民的最大的一宗財產被剝奪,艱難求生。

第三,大型項目成為公益性徵地的藉口,村民要求獲得土地收益的努力往往成為胳膊擰不過大腿的悲劇。赤裸裸的掠奪與被掠奪過程,赤裸裸的暴力屢見不鮮,社會成本居高不下。

《美國之音》報導認為,造成這種局面主要是因為「積怨太深」。北京理工大學教授胡星斗說,中國社會長期以來缺少公平正義的制度基礎。

胡星斗:「因為我們從來沒有把社會正義放在首位,而是把所謂的穩定放在了首位。當然,穩定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為了這個短期的穩定,而不惜一切代價、不惜犧牲社會正義,那最後就是導致像今天這樣的結果:老百姓不相信一些地方政府,不相信地方政府的調查結果。」

胡星斗還認為,民眾的積怨跟官員的腐敗有關,部分地方政府公信力太低。這幾年,在湖北的鄧玉嬌事件和雲南的「躲貓貓」事件中,民眾都表現出對官方解釋的不信任。

《法國國際廣播電臺》報導,樂清村長錢運會之死背後的土地糾紛,民眾對官方的根深蒂固的不信任,讓人對中國社會的撕裂程度,有了非常直觀的觀察。不但公眾完全不信任政府,甚至政府官員自己都不信任政府。警方和政府習慣性的維穩作為,出問題先抓人,出動防暴警察等,更重要的是案件背後的浙江土地拆遷問題。

另外,《聯合早報》報導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蕭瀚的分析,他認為:不單單這次錢雲會案,包括之前的甕安、石首、巴東等許多事件中,面對高熱度追究真相的輿論大潮,事件所在地政府倒行逆施,破壞公共理性。因此,出現他們說什麼都沒人信的尷尬局面。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