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8年唐朝建立,開設了統一中國、開拓邊疆的洪業。在建國初期,因內政而暫時無力管理朝鮮半島事務,唐朝對朝鮮半島各國及倭採取了溫和、安撫的政策。642年,高句麗發生政變,主張對唐朝強硬的一派取得政權;同時半島內部高句麗、百濟與新羅之間也爭戰起來,李世民覺得解決朝鮮半島遺留問題的時機成熟,又因突厥被征服,西線無戰事,從來不親自遠征外國的唐太宗645年竟然不聽大臣們的勸阻,「要親自去炫耀‘老人’ 的本領」,征討高句麗。儘管初戰告捷讓李世民激動不已,但一個安市城卻百計圍攻不下,幾個月難解難分,自己落得中箭受傷,結果雖說不上失敗,卻也是無功而返。但李世民準備再次發動大軍征討高句麗,並一直派海陸兩軍在高句麗邊境不斷騷擾,直到649年他遺憾地去世才罷。
倭國歷來視百濟、高麗、新羅等為自己的「朝貢國」、屬國或勢力範圍,此時的日本剛剛開始「大化改新」不久,一些貴族奴隸主過於自信,一直在和百濟勾結反對唐朝,積極介入半島爭端,與高句麗、百濟瓜分新羅。不過他們也不敢忽視唐朝勢力的存在,此間使者往來不斷,從653年到669年,短短的15年間竟派遣了6次遣唐使。
654年,百濟與高句麗聯軍佔據了新羅30餘座城市,新羅危在旦夕,武烈王只好派王子仁門向唐朝告急並求救。唐朝因宗主國的責任感,又因高句麗此間侵犯中國東北邊境,遂於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二月派遣營州都督程名振、左衛中郎將蘇定方「圍魏救趙」,征伐高句麗。同時準備水軍進攻百濟。經過658年、659年兩次征伐之後,到唐高宗顯慶五年(660年)三月,高宗派大將蘇定方率水陸大軍13萬援助新羅國,水軍從萊州(今山東省)出發,橫渡黃海在百濟西部登陸,七月十日包圍了百濟都城,十八日百濟義慈王投降,大和的屬國百濟宣告亡國。唐高宗顯慶五年(660年)九月,唐朝軍隊主力押解俘虜的百濟君臣12000餘人回國。
就在唐朝大軍班師之後不久,百濟殘兵在敗將鬼室福信的召集下又騷亂起來,復燃的死灰致使留守的唐軍措手不及,不少唐軍或戰死或被俘。十月,鬼室竟然派人將續守言等100多名唐朝戰俘送到日本,他為什麼會這樣呢?鬼室此舉的目的,第一就是向日本朝野證明,唐朝軍隊並非不可戰勝,以此鼓勵倭國出兵援助。其次,也許是想將禍水引向日本,挑起唐朝和日本之間的矛盾,如果日本不將俘虜送回唐朝請功的話,就像當初孫權將關羽的頭送給曹丕一樣。鬼室通過獻俘有暗示百濟臣服於日本,以此請求日本出兵保護,所以他獻俘的同時要求放回在日本(倭國)做人質的扶余豐璋王子。
聯想到一度讓日本擔憂的隋朝帝國,在高句麗的反擊之下很快衰落並滅亡,日本朝野不少人因此也認為,新建的唐朝也許和隋朝一樣外強中乾,於是,齊明女天皇立即答應送還豐璋王子,並同意派兵幫助百濟人復國。齊明七年(661年)一月,女天皇齊明竟然親赴九州那大津,欲統兵渡海西征半島。但她並未帶豐璋王子一道出發。
卻說那位好戰的齊明女天皇,因心有餘而體力不足,由於征途勞頓,於當年七月病故軍中,此可謂「出師未捷身先死」。八月,留守國內的皇太子中大兄(即位後為天智天皇)匆匆稱制攝政,他對半島的關注,一點不比女皇差,一執政就馬上令先遣隊及輜重渡海「援救」百濟;九月便下令派5000日本兵護送豐璋王子歸國執政。為什麼豐璋王子這時候才被日本朝廷發遣,而沒有在一月就隨日本女皇一道出發呢?這是因為當時的日本朝廷想在半島建立一個傀儡王朝,並通過這個百濟傀儡王朝控制半島,對抗唐朝,所以直到當年九月皇太子御長津宮稱制之後,才「以織冠授於百濟王子豐璋,復以多臣蔣敷之妹妻之焉」。這等於是冊封百濟,確定舅甥關係(等同於父子關係)。安排妥當之後,「乃遣大山下狹井連檳榔,小山下秦造田來津,率軍五千餘,衛送於本鄉」。但是豐璋一行的出發動作緩慢,直到662年夏五月,才在大將軍大錦中阿曇比羅夫等率領的一百七十艘戰艦護送下到達百濟國。
日天智天皇元年(662年)一月到三月,日本朝廷先後又給予百濟大量的軍事物資、經濟援助。雖然如此,要不要派遣大兵賭一把,迷信的日本人還是有些狐疑不決,四月民間突然傳來「鼠產於馬尾」的怪事,朝廷立即命僧道等神職人員占卜此事的凶吉,「釋道顯佔曰:‘北國之人將附南國,蓋高麗破而屬日本乎’」。這下天智天皇便有了信心,五月派大將軍阿曇比羅夫率領170艘軍艦增援;日本本土則「修繕兵甲、備具船舶、儲設軍糧」,準備隨時渡海赴援。
天智二年(663年)三月,日本獲悉唐軍的行動,急派 27000名精兵支援百濟。得到日本的幫助,百濟連連得手,可惜就在君臣之間內訌起來,原來鬼室福信發現豐璋王子完全是日本的傀儡,大失所望,後悔交出政權。既然交出來了就別想再要回去,日本人也不答應,日本朝廷勞師動眾不能不索要補償,於是君臣之間隨著猜疑加深相互敵視起來,最後豐璋借日本大兵之力以謀反的罪名逮捕了福信,為了防止他逃跑,竟「以革穿掌而縛」,貿然殺將又擔心眾人不服,於是假惺惺地徵求諸臣的意見:「福信之罪,既如此焉,可斬不?」一個名叫達率德執得的臣子便依其意回答:「此惡逆人,不合放舍」。於是豐璋馬上命令健兒將福信「斬而醢首」。福信如此悲慘的結局顯然引起了百濟眾多將士的不滿和失望,軍心大為動搖。
趁百濟君臣之間發生內訌、軍心不穩之機,唐朝與新羅發起進攻,再次包圍了百濟新王的新都。八月十七日,日本又派盧原軍率領萬餘人,分乘千艘戰艦來支援。得知日本軍軍事動向的唐、新羅聯軍,早已將170艘戰艦埋伏於白江口(日本史籍作「白村江」),日本和百濟聯軍在兵力上雖佔優勢,但唐、新聯軍卻「四戰捷,焚其舟四百艘」。最後,「日本不利而退」,殘兵逃回列島, 「大唐堅陣而守」,控制了朝鮮半島,百濟新君再次歸順投降。666年,唐朝派李績等乘勢進攻高句麗,攻破平壤滅高句麗並設置安東都護府進行統治。
663年爆發的中日之間的第一次戰爭,表明自大起來的日本人想要打破中華冊封體系,挑戰中國的中心地位。而白村江口戰役日本失敗,使大陸擴張野心受到挫折的日本感受到中國唐朝的強大,文化的先進,從朝鮮半島抽身而退,由於非常擔心唐朝政府乘勝進攻日本列島,他們又感到有必要學習以自強,所以此後不斷派遣「遣唐使」,此舉既是學習又是刺探唐朝的虛實。664年、 671年,唐朝曾先後派遣強大的海軍艦隊在劉仁軌等的帶領去日本,明為交通使團,實際上可以說是示威,是軍事威懾。日本因此謹慎起來,再也不敢蠢蠢欲動,唐朝則乘機順利滅了高麗。
另外,西進受到的挫折使大和朝廷開始了新的東征,轉向加強島內控制。709年在日本東北地區的日本海沿岸設立了出羽珊,712年設立了出羽國。隨後又建多賀城、陸奧國府等開發東北征服蝦夷的機構。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中日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