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堵」左右為難

要想感受中國經濟增長所帶來的負面後果,只需在這個國家的首都開會兒車。

堵塞北京街道的汽車長龍,在經常到訪的人們心目中,就和籠罩在這個城市上空、遮天蔽日、讓人看不清大廈頂部的厚厚一層空氣污染同樣聞名。

糟糕的城市規劃和消費者的購車熱,使中國又摘得一項「世界之最」的桂冠——「地球上最堵的城市」這個頭銜,北京當之無愧。

根據官方數據,自年初以來,北京道路上的汽車又增加了逾70萬輛,總數達到了471萬輛,近幾週日均增加新車3000餘輛。

根據一項政府研究報告的預測,在2015年前,全市汽車保有量將遠超700萬輛,屆時北京行駛的汽車平均時速將為15公里,和人們慢跑的速度差不多。

當然,鑒於空氣質量會隨著汽車不斷增加而日趨惡化,誰若選擇慢跑、而不是開車,沒準很快就會因為呼吸道疾病而壽終正寢。

就連中國領導人——他們全天任意時刻出行都有專門隔離出來的車道可走——似乎也終於意識到交通擁堵對經濟和城市形象的損害。

北京市政府近日發布了治理交通擁堵措施徵求意見稿,擬議中的措施包括限制購車和用車、改善交通管理、建設地下停車場,以及鼓勵身為「前自行車王國」的人民恢復騎自行車出行的習慣。

北京也正考慮徵收交通擁堵費,並實施更嚴格的限行規定。現行規定是每週限行一天,按車牌號尾數確定限行日期。

徵求意見稿措辭含糊,各項擬議措施的力度也遠不及上海等其它大城市所採取的效果顯著的交通治理措施。

為了保護城里許多林蔭濃密、適於步行的中心地帶,如著名的法租界,上海實施了十分嚴厲的車牌制度。

11月份上海總共發放了8500張車牌,每張車牌平均收費4.52萬元人民幣。相比之下,本月第一週北京就發放了2.1萬張車牌,每張收費500元人民幣。

只讓有錢人開車不符合社會主義理念,可你是願意生活在開車福祉分配不公的地方,還是寧可生活在像北京這樣、所有人公平分擔堵車痛苦的地方?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