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道明何以遠離報紙電視?
中國的文化娛樂界,陳道明的名氣很大,而「陳道明不願意接受採訪」的名聲也不小。是他自持「著名」而擺譜搭架子嗎?是他瞧不起媒體和記者故意怠慢採訪者嗎?最近,陳道明道出了心裏話。他批評了一些記者的採訪作風,抨擊了狗仔記者和新聞的娛樂化,詬病文娛界和新聞界的無序和混亂,而其核心是對虛假失實報導的憤慨。
我們不妨聽聽陳道明的幾段原話。
陳道明說,有一陣,不知道是哪一家媒體,說我拍《手機》拿了790萬,就算我一集拿多少錢。這篇沒有任何採訪和核實的報導一出來,經過那麼多家報紙的轉載,它好像就成事實了。這些媒體轉載報導前,有沒有核實、驗證過?這個記者起碼的功課都沒有做,就寫了報導。這個就像是法官沒瞭解證據的情況下就公之於眾,把判決公告弄出來了。我開始很生氣。
他認為,今天的報刊容易使人沒文化,或者是不追求文化。一些報刊、廣播電視節目,把假的也看成真的,把真的看成假的,不像過去一樣追求新聞的真實,也沒有責任感。過去我們可以憑著報刊新聞報導瞭解某個事情,判斷某個事情,現在可能就不行了,而且有的報紙的新聞變得沒有公信力,甚至是顛覆性的造假。從長遠來講,這是對媒體特別大的一個傷害。一些不負責任的報紙、不負責任的記者,還有不負責任的主編(因為他來審稿把關的嘛),你對你採訪的新聞報導,有些東西你核實了沒有?不能因為它叫新聞,或者它有新聞性或者是獵奇性,你於是乎不管真假先把它登了。在這些新聞報導裡,對和錯、真和假已經不重要了,你看那些報刊雜誌,從娛樂新聞到經濟新聞,從社會新聞到民生新聞,隨便一挑就能夠發現有假新聞,慢慢就讓公眾失去了對新聞媒體的尊敬,也讓媒體失去了信用。從記者採訪到編輯後期製作,你必須得進行一定的考證和核實。
他指出,一條虛假新聞出來,那些轉載的媒體是不是也應該承擔把關的責任?你明明知道是假新聞,你加上「據××報導」「據××轉載」,這個「據」字在中文裡,原來是根據的意思,在今天的新聞報導裡,這個「據」字已經不在了,「據」已經變成了一個動詞了。這對於一個民族的誠信來說,是一個特別大的傷害,大家現在都體會不到。現在大家都抱著過一天是一天,收視率能高一天,錢能夠高一天,而不覺得造假是什麼了不得的問題。從長遠來看,因為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性,虛假新聞和對虛假新聞的無視、無所謂,對整個社會的傷害是很大的,我們現在可能是處於這樣的一個混亂期。
一不小心,當了一回「文抄公」,本想摘錄幾句,卻發現還是引用陳道明的原話才更有說服力,有的放矢,一針見血。其實,類似的分析和批評,陳道明還說了很多。雖然他是一個演員,但以自己的經驗和感悟,對新聞界的弊病作出相當專業和準確的研判,真可以給諸多文娛記者上幾堂新聞採訪課、報紙編輯課。難怪他不願接受採訪,不願在某些娛記的筆下扭曲,不願相信媒體的報導,甚至不願讀報看電視!一個文化名人如此看待我們的新聞媒體和新聞報導,豈非一種悲哀?
陳道明還說到:我為什麼遠離新聞媒體?我把我說過的一些話,都放在了我的百度吧裡和主頁上,直接和社會溝通和觀眾交流,他們看了就瞭解我這個人了。這句話也頗值得玩味。他遠離媒體,並不妨礙他與觀眾和社會的溝通,因為當下已是網路時代、全媒體時代,既然報紙、電視之類的媒體如此混亂,如此失信,還不如自己通過網路與公眾交流。而從另一個方面看,這不是有些報紙、電視在自尋煩惱、自絕生路?一方面是在處心積慮千方百計地與新興媒體競爭抗衡,一方面卻以虛假新聞不失報導將受眾驅趕到新興媒體那邊去,豈不愚蠢之至?
眼下,為期半年的「杜絕虛假報導、增強社會責任、加強新聞職業道德建設」專項教育活動,正在全國新聞界展開。建議把陳道明的一席談作為這個教育活動的輔助教材。其全文請讀12月12日新民晚報第B16版《星期天夜光杯?談話》上《陳道明為何不信任媒體》。近4000字的談話,足以讓人久久咀嚼和回味。
- 關鍵字搜索:
-
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