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哭鬧」和「不罵街」 瑞典的親子教育(圖)

帶混血小王子回臺灣上學的頭幾天,便深刻體會到當單親媽媽的容易。瞬間良心發現,打心底感謝先生為我們所做的一切,如分擔教養小孩、共同維持家庭等繁瑣工作。看來,放「婚姻假」讓夫妻倆偶爾分開是必要的,不然難免會把對方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

除了獨自帶孩子幫助他適應環境,讓他對這個「說媽媽的話」的異國建立起安全感,同時還得打點新生活所需的一切。為了有效率的完成手上的工作,有時難免會對小孩失去耐性,而不自覺啟動「條件式」語氣,例如:「你要是不乖、不聽話,晚餐之後就沒有冰淇淋吃了!」若是在瑞典,我可能會說:「你再這樣,就去奶奶家住吧!」

這些話聽在瑞典籍先生的耳中,既可怕又不合乎現代教養。但對於在這樣情境下成長的我,還真沒想過有其他方式可以「有效控制」失控的小孩。其實回頭一想,失控的也許是我自己。

原本以為瑞典人對付調皮的孩子,只會不斷重複說「這樣子不行」,但看到小王子和他爸爸、奶奶的互動,我突然好像有點理解了。其實他們是在教他另一件更重要的事,那就是:「父母對我的愛是無條件的,我可以不用太急躁。有些事不能做就是不能做,爸媽不會因為我做錯事而不愛我。」在這樣平和家庭教育下成長的小孩,逐漸從大人的身教中學到心情上的穩定和自重。

若有機會來瑞典,可多留意路上遇到的小孩。除了還在哺乳的小娃,無論年紀多小,都有一種冷靜溫和的特質,彷彿與生俱來。他們不大哭鬧,不會坐在玩具店地上哭到不達目的不休止,自然我也沒看過在街上罵小孩的父母。我感覺這「不哭鬧」和「不罵街」兩者之間是相互關聯的。

家庭是強力的學習場域,儘管責任很重,但是態度還是得放輕鬆。育兒簡直跟學太極一樣充滿挑戰呢!

瑞典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態度,既非德意志式的嚴格自律,也非東方式的溺愛或過度期待。乍看,反而有點漫不經心的感覺,就像是對待成人一樣的平和。混血小王子的爸爸從小就習慣了這樣的社會互動和家庭情境。他的父母就算對他懷抱無限期望,卻能很自製的保留他們的意見。對家人需要這麼客氣跟保留嗎?那當然,親情絕對沒有賦予我們那麼大的權力,以控制之名或以愛之名讓對方覺得不舒服。

我不是這樣長大的,所以當了父母以後,要看很多有關教養和自我認知的書。雖然不同文化的學習方式有微妙差異,不過只要願意,相信我們都可以抵達同一個終點,也能在有意識的改變中,和孩子一起成長。

本文留言

作者張芸茵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