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江蘇交界發現史前恐龍追擊戰足跡群(圖)

 
獸腳類恐龍追擊蜥腳類恐龍的場景復原(繪圖/趙闖)

馬陵山恐龍足跡群三號化石點的分布圖:a.紅色為肉食性獸腳類恐龍;b.綠色為大型蜥腳類恐龍;c.黃綠色為小型蜥腳類恐龍  馬陵山恐龍足跡群三號化石點的分布圖:a.紅色為肉食性獸腳類恐龍;b.綠色為大型蜥腳類恐龍;c.黃綠色為小型蜥腳類恐龍


馬陵山恐龍足跡群三號化石點馬陵山恐龍足跡群三號化石點


馬陵山恐龍足跡群二號化石點的大型足跡馬陵山恐龍足跡群二號化石點的大型足跡

中美古生物學者宣布,他們在山東省與江蘇省交界的馬陵山脈發現了多個恐龍足跡群,約60個足跡分布在至少4個化石點,這批恐龍足跡隸屬於蜥腳類和獸腳類兩大類。在其中的一個化石點,還出現了非常罕見的恐龍大追擊場景。

化石的研究者,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生物科學系的邢立達博士研究生(微博),美國猶他州迪克西州立學院的傑瑞德D·哈里斯教授等專家學者在今月出版的《古生物學報》雜誌撰文描述了這批珍貴的標本。據悉,這批足跡保存於東海縣山左口鄉一村莊附近,在如此小的範圍內出現了至少三種不同形態的蜥腳類足跡,這在世界範圍內都是非常罕見的。

馬陵山是古老的山脈,因地處郯廬斷裂帶(為我國東部巨型斷裂帶,北起瀋陽南到安徽的廬江)中段,故有山體扭曲的地質景觀。錯落有緻的千層崖、泥裂龜殼崖,以馬陵山為主體,目前已經形成一處以構造形跡、地質剖面、地質地貌、金剛石產地、恐龍遺蹟、地質災害遺蹟為特點的地質公園。

早在1982年,就有考古隊在山左口鄉發現恐龍足跡化石,最大的一個足跡長82厘米,寬27厘米,當時認為是「神秘大腳印」。到了1996年,國內知名恐龍學家甄朔南教授在總結中國恐龍足跡時,認為這批足跡是中國最大的恐龍足跡。由於各種原因,這批珍貴的足跡遲遲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研究及保護。

化石愛好者的大發現

2005年,山東臨沂化石愛好者唐永剛先生(網名「左山嶺」)出於好奇,來到馬陵山尋找「神秘大腳印」。根據村裡老人的提示,他來到了當初發現腳印的那段小路,經過仔細觀察,找到了唯一一個倖存的蜥腳類恐龍足跡,此時的足跡風化已經相當嚴重,再加上行人來回踩踏,只能隱約辨認出輪廓。當年發現的十多個腳印,如今卻破壞得如此嚴重,令唐先生感到十分痛心。

唐永剛很善于思考,他突然想到:既然這裡有,那麼附近相同地層中或許能找到其它足跡。於是,他就在附近尋找相似的地層。果不其然,在距離此處足跡西面的不遠處有一條沖溝,在沖溝的岩壁上,他發現了兩個並列的足跡,長寬均為80多厘米。經過仔細觀察確定,認定是蜥腳類恐龍足跡。

後來,唐永剛先生又在南面100多米沖溝的左上方,一塊很大的紫色砂岩上發現了6個恐龍足跡,除了蜥腳類的足跡外,竟然還有獸腳類的足跡。他簡直覺得自己中了頭獎。蜥腳類足跡在岩層上有4個連續分布,每個間隔60厘米,此腳印能明顯看到前端的利爪印跡,5串足跡呈西南東北走向,足足有幾十個。

就這樣,唐永剛追尋著白堊紀的足跡開始了他的化石獵人之路。

史前恐龍大追擊

唐永剛先生將發現在網路上發布後,很快引起了國內恐龍足跡學者的關注。2008年,邢立達等人來到化石點,仔細測量、描繪、複製了恐龍足跡,還額外發現了另外幾個化石點。據觀察,這批足跡應該出現於早白堊世晚期,距今約1億至9000萬年前。在其中的三號化石點,則出現了非常罕見的恐龍大追擊場景。

「我們可以看到,三號化石點共有6道恐龍足跡,其中5道屬於植食性蜥腳類恐龍,可歸入似雷龍足跡(Parabrontopodus),其中又分為2道成年,3道未成年恐龍的足跡。剩下的一道則是可怕的肉食性獸腳類恐龍的足跡,只見它緊緊追隨在未成年的小恐龍附近,正伺機而動,而大恐龍則返過身來保護幼仔,場面非常驚險!」哈里斯教授介紹說。

我們知道,恐龍足跡具有骨骼化石無法替代的作用,兩者的保存條件也不一致。也就是說,如果此地沒有保存恐龍骨骼化石的條件,那麼發現的恐龍足跡同樣可以告訴我們此地生活過的恐龍種類。馬陵山地區並沒有發現過恐龍化石,所以恐龍足跡就成為我們瞭解恐龍時代一把珍貴的鑰匙。

「在幾個相鄰僅有百米的地區中,我們共發現了3個種類、4種形態的蜥腳類足跡。這在其他足跡化石點都極少出現過。這就表示,該地區的蜥腳類恐龍在恐龍時代有著突出的多樣性。希望有關部門能對這批恐龍足跡作進一步的保護。」邢立達表示。

有助於破解「馬陵之戰」的減灶之謎?

足跡化石證明,白堊紀時的馬陵山,氣候濕潤,植被發育,恐龍繁盛。大批恐龍在河邊濕軟的泥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跡,足跡逐漸乾燥,被沙土掩埋,經過數千萬年的地質作用,最後成為遺蹟化石。這批化石暴露在地表已經有很長時間的歷史,這竟與一個著名的歷史典故扯上了關係。

公元前342年,戰國時期。魏國出兵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任田忌為主帥,孫臏任軍師,率領齊軍直逼魏國首都大梁,施展「圍魏救韓 」。魏惠王任命龐涓為將,統率10萬魏軍與齊軍一決雌雄。孫臏針對魏軍強悍善戰,因而輕視齊軍的弱點,定下了減灶誘敵,設伏聚殲的謀略。就這樣,齊軍與魏軍接觸後,立即佯裝戰敗後撤。第一天挖10萬人煮食用的灶,第二天減少至只足5萬人用,第三天又減少至僅足3萬人用,造成齊軍士卒四散逃走,兵力不足的假象。龐涓果然中計,因看到齊軍天天減灶,得意忘形,隻身帶著部分精銳騎兵,日夜兼程追擊齊軍。孫臏則於魏軍必經之處——馬陵山一帶設伏。最終在星夜等到魏軍,萬箭齊發之下,龐涓中箭後自殺。馬陵之戰以魏軍大敗而告結束。

足跡學的研究則表明,有一批足跡很可能分布在整個馬陵山區域。當然,很多遠古時候的足跡露頭,經過成百上千年之後會風化掉,但又有新的足跡被暴露出來。這些足跡通常都長近1米,為小坑狀,而且成一定的順序排列,乍一看,還真有點像軍灶。如果馳名中外的馬陵之戰真的發生在此(有一說為山東省聊城市莘縣),那麼這些大型的恐龍足跡說不定還真成了孫臏的「幫凶」,只要巧用這些古怪的大坑,也可以迷惑敵人呢!當然,這僅僅是一個有趣的想法而已,缺乏考古學的證據。

馬陵山恐龍足跡群新發現的大量足跡,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我國多年來蜥腳類足跡較少的局面。同時,對研究該地區在白堊紀時期古生態學有著重要意義。目前,有關專家學者正對該批足跡作進一步的研究。

背景知識:

什麼是蜥腳類恐龍?

蜥腳類恐龍保持著所有陸生脊椎動物中最巨大者的稱號,小腦袋,脖子和尾巴都很長,四肢粗壯,四足行走,以植物為食。繁盛於侏羅紀與白堊紀末。著名的迷惑龍、梁龍、腕龍以及我國的馬門溪龍、黃河巨龍皆屬此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