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期間為自由理想投奔怒海的逃港潮

文革期間,廣東沿海一帶曾發生持續的數十萬人的逃港潮。對這段歷史,網上已有一些文章記載。今天寫下這些文字,是為了向世人昭示那段活生生的歷史,並向當年為追求自由理想和美好生活而義無反顧投奔怒海的無數逃港者致以敬意。

當時我家所在位置在北江邊的坑口咀,距英德縣城二十公里。這兒叫英德茶場,原來是勞改農場。我們一家因國家經濟困難被從廣州疏散到這裡後,意外見證了這段歷史完整的切片。文革開始後不久,勞改農場撤銷,遷到更偏僻的山裡。接著這裡變成了下放幹部農場,原來關犯人的監獄稍加改造又變成了關下放幹部的「牛棚」。69年後,下放幹部回城了,這裡又搖身一變,成了知識青年農場。(79年中越戰爭,這裡負責接納越南難僑的場所。這是後話了,與本文無關。)

1973年我十五歲。粵北的一月末北風呼嘯,陰雨綿綿,天氣很冷。那天晚上,我們全家都圍在炭爐旁邊烤火。突然一陣急促的敲門聲讓我們緊張起來,門剛打開,黑暗中閃進一個人來,他渾身濕漉漉的,冷得牙齒打顫。他是我們家熟識的一位知識青年,名叫武軍。母親把頭探出門外,確認沒人,趕緊把門栓上。讓武軍洗澡,換上了乾衣服。

武軍的母親和弟弟都在香港,而他兩個姐姐都與他同在一個知青農場。為與母親團聚,這已經是他第二次逃港了。第一次,他們結伴的幾個人在惠州的崇山峻嶺裡走了七天七夜,在海邊已經看到香港璀璨的燈火了。他們下海在灘塗裡艱難前行,鞋被海泥吸掉了,尖利的貝殼將他們的腳劃出一道道血痕。眼看對岸不遠了,他們卻被漲潮推回了岸邊,然後被發現遣送回農場。這一次,他們每人準備了一斤糖果和一斤高度酒精和用罐頭盒改裝的酒精爐,糖果是用來充飢保持體力的,酒精則是用來煮開水防止食用山澗生水生病的。他們晚上趕路,白天潛伏在灌木叢中,不想還是被發現抓了回來。他被關在知青連隊隊部的房子裡,趁看守的人不注意,他折斷窗枝跑了出來。在那個年代,收留「逃犯」是要冒很大風險的。但我們都不認為他是壞人,他們一家幾兄妹對我們落魄的一家一直很友善。我們應該幫助他。

第二天,天剛濛濛亮,母親將五元錢交給武軍,那時我們全家五口人每月總共才55元,五元對母親已經是不小的數目,它可以幫助武軍買到回廣州的火車票。母親還給他裝了一小兜的紅薯,讓他在路上吃。他含著熱淚告別了。坐附近百姓的小船過北江,再走7公里,就可以在河頭搭上火車。

我們一直都在焦急地等候他的消息。一個月以後,聽他姐姐說,他成功了,但他們二男一女同行,另一位男青年已沉入了茫茫大海。他們上岸後找到公用電話,接報後家人將他們接走。以後的數年間,他都用他弟弟的身份證逃避警方檢查,直至後來香港當局宣布大赦。

我們農場一家人就這樣與廣州一家人結下了深深的交情。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