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魚弟」,不是傳奇而是社會悲劇(圖)


犀利眼神的「殺魚弟」紅遍網路

「你知道嗎?蘇州有個很紅的魚弟!」「聽說他雖然年齡很小,但殺魚技巧絕對是高手!」近日,「殺魚弟」以純熟的殺魚技巧和犀利的眼神成為網友們爭相討論的網路紅人,引起不小轟動。
  
11歲的孩子成為農貿市場的殺魚高手,不知道他的心裏是不是覺得幸福。這樣的問題也許有「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之惑,但愛玩才是孩子們的天性,不管有多少「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樣的藉口,讓一個本該無憂無慮的孩子成為干不好活就挨父親打的「殺魚高手」,怎麼也不能說是一件好事。
  
兒童的眼神本應是清澈見底的,而不應該「犀利」無比。「殺魚弟」的眼神與其說是「犀利」,倒不如說是叛逆、漠然甚至抗拒。面對記者的出現,「殺魚弟」變得神情焦躁,「一聲不響,迅速地拿一個臉盆,隨即從魚桶裡盛起魚池水,就往記者身上潑」,這樣的一幕讓滿身魚鱗的記者肯定想了很多,也讓讀者在看到這一段時揪心。
  
混跡市井的「殺魚弟」將來是會誤入歧途成為問題少年,還是真的會成為大陸的「李嘉誠」,這一點誰都難以預料。但可以肯定的是,李嘉誠之所以成為李嘉誠,並不是因為他過早的地步入了社會。雖然人生的路有千萬條,但在一個現代社會,誰也無權剝奪一個孩子的童年,不管是他的父母還是他本人。
  
我們在以獵奇的眼光圍觀「殺魚弟」的同時,我們更應該思考,為什麼《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出臺了這麼多年,還有11歲的「殺魚弟」出現;為什麼在一個把計畫生育當作基本國策國家,還會有一對夫婦帶著5個未成年子女在城市謀生的家庭。這樣的孩子、這樣的家庭是個例還是普遍存在?如果是個例,為什麼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救助?如果普通存在,那麼國家有關部門是不是有失職之嫌?
  
我們都知道,當年的「犀利哥」在成為「正常人」之後其實並不「犀利」,甚至一點兒都不「酷」,他只不過是一個精神受到過打擊的流浪漢而已。這位擁有純熟殺魚技巧和「犀利」眼神的「殺魚弟」,也絕對不是一個傳奇的故事,而是一出社會悲劇。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