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美國大學畢業後擇業的八大差異

留學生對於就業問題無疑是最關心的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中國與美國大學生畢業後擇業的差異~

2009年美國的失業率創下14年來最高點,就業危機發生在各種人群中。2009年美國有150萬大學生畢業,將面臨5年來就業情況最差的一年。大學生就業難問題不僅發生在中國,在發達國家美國同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以下對中美大學生擇業差異作一比較分析。


1.對工作地選擇不同

美國的大學生傾向於就近就業,而中國的大學生則傾向於到大城市工作。這主要是由於當前我國城鄉差別、地區差別較大,大城市的生活水平相對較高,發展機會相對較多,對大學生吸引力較大。但大城市本來畢業生就多,各方畢業生都想方設法湧到大城市,不僅造成人才資源的浪費,同時進一步加劇了大學生就業難度。

2.對職業的看法存在差異

美國某大學生就業服務網站進行的一次民調發現,80%的受訪者認為:「首先是要有活可干」,「找工作應該是有活就干」。即便暫時找不到自己有興趣的工作,他們也會做一些兼職,直到找到全職工作為止。美國大學生一進校門都有長遠打算,早早就為自己的未來進行規劃。這主要表現為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及早規劃,培養能力;二是不急於求成,不企求一步到位。他們即便找到工作以後,跳槽率也很高,對於他們,第一份工作更主要的是積累社會經驗而非薪水和福利。然而中國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往往更注重物質利益,在選擇上過分強調經濟條件、生活環境、工資福利,對職業的選擇首先考慮的不是是否符合自己的專業,而是職業的附屬物如工資、住房、福利等因素,要求一步到位。所以,政府部門、事業單位是大學生就業的熱門選擇。中國大學生普遍不願意到中小企業、私營企業工作,主要原因是嫌工資太低,工作太累,環境不好、工作不穩定等。

3.學習實踐不同

中美兩國大學都有在校大學生實習制度,美國大學生學習實踐要通過the STTEP和servicelearning項目。TheSTTEP包括兩個項目STT(Student Technology Training學生技術訓練)和EP(employmentprogram招聘程序)。

STT:學生科技培訓計畫的一部分。按學生的資訊科技協定簽署形式,每個學期他們將被要求參加一些預置講習班。這些學生可參加訓練營所提供的程序,只要他們沒有缺席,部門將支付學生工資。他們不會被那些與自己專業無關的部門招募。這種訓練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選擇,讓自己瞭解是否真的能勝任目前的專業。

EP:這部分計畫的目的是促進和招聘校園的IT崗位。該STTEP將接受申請在校園裡的IT工作。這些應用程序提供給學生就業的相關部門。這個項目(STTEP)是每個學生必須參加的,當然這個項目也為學生提供在學校的就業崗位,讓學生不僅能學到就業技巧,而且給予學生在學校工作的機會。

一些美國大學實行「實習對調」制度,採用的是半年在校學習、半年外出實習的教育方式。為了推行這種實習制度,聯邦政府制定了完善的實習生制度,讓每個就業單位給各個大學提供充分的實習機會。美國社會也非常支持大學生實習,許多公司願意為大學生提供實習機會,並給予他們真實的實習項目。美國大學生的實習有兩個特點:一是實習機會學生可以挑;二是學生實習有收入,有的還不低。

在中國,缺乏經驗已成為大學生就業的瓶頸。因此,強化實習是彌補大學生社會經驗不足,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有力措施。當前中國實行的大學生實習制度已不同於沿襲已久的教學實習和學校組織的各種社團活動,主要目的是在用人單位有計畫、有目的地安置即將畢業的學生,給他們提供實習工作、嘗試工作的機會,不是學校和企業之間一種簡單的「對口實習」任務,而是涉及政府、學校、用人單位、大學生及其家庭的一種規範系統的常規化制度行為。但目前大部分用人單位對大學生實習缺乏認同感。據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節目組對 106家用人單位的調查,願意接受大學生實習的佔48%,不太願意的佔52%.用人單位不願接收實習生的原因有:擔心影響正常工作的佔49%;擔心泄漏商業機密的佔39%;擔心增加額外負擔的佔34%;擔心萬一出事負不起責任的佔20%;擔心不好管理的佔19%.可以說,用人單位對大學生實習的各種擔心和不正確認識,主要是缺乏確保雙方共贏的實習制度造成的。

4.素質教育與學習思路不同

中美兩國大學生在教育學習觀念上存在很大差異,與美國大學生相比,中國學生的獨立意識較差,他們過多地依賴體制、學校、老師和家長。正是獨立意識的缺乏,使中國學生在學習態度上表現得比較被動。在許多中國高校,大學生上大學只是為了混一個畢業證,找一個報酬豐厚的工作,滿足自己的高級物質生活享受。素質教育在中國提出已有多年,但是不少學生還缺乏必備的內在素質,內在素質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學習能力、工作能力、社會交際能力等等,而這些內在素質往往是在大學階段形成的。

在美國大學圖書館裡,課餘時間基本上都有很多人在看書,做作業,複習功課,因為在美國大學裡平時作業、小測驗、課程小組討論很多,這在客觀上也促進他們平時好好學習。美國學生認為成績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想繼續深造的學生。美國學生也熱衷於師生交流,學生們不僅會問一些上課沒聽懂的問題,還會告訴教授自己的人生打算和找工作時遇到的問題,教授們都很樂意幫助學生。

在人才市場上,好的成績能帶給雇佣者一個有價值的印象,至少說明你的學習能力不錯,或者人比較勤奮。這種觀念在會計、教育和電腦科學領域很普遍。好的成績只是內在素質的一個方面,從長遠看,良好的社交能力更重要。

5.任課教師(教授)的推薦方式不同

美國學生找工作有點像申請北美研究生(論壇),需要推薦信。推薦信是由教授寫的關於對該學生的客觀評價,所以學生在校的表現顯得特別重要。美國教授評價學生好壞很客觀,不好就會寫不好。

美國企業也比較看重教授的推薦信,當一個企業打算雇佣該校的學生時,他會打電話給學生所在系的老師,諮詢那個學生的情況。教授也是非常客觀地回答關於該學生的問題,不會胡編亂造。推薦信能夠促使學生在大學期間不斷提高自我素質,是展現一個學生價值的可靠工具,方便企業根據它來擇優選擇人才。

在中國,老師們可能為了提高該校的就業率更傾向於著重強調學生的優點,而往往忽視學生的不足,這樣會讓企業懷疑推薦信的可靠性和準確性,也就起不到推薦信的作用。

6.學校方面提供的服務不同

美國大學有專門的網站給學生提供一些關於企業招聘的信息,網站主要有三個部分組成:

(1)Jobsearchworkshop(找工作的研討會)。裡面是一些關於找工作的講座。比如某某時間、某個地點有關於如何寫簡歷的講座。這些講座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在面試時做好更充分的準備。

(2)ResumeReviews(簡歷的修訂)。這裡主要是為學生提供合適的環境去提高修改、潤色學生的簡歷,針對學生的簡歷提出切實的意見,讓簡歷趨於完美。

(3)MockInterviews(一種模擬招聘會)。這種招聘會以真實招聘會為背景,需要學生認真對待。學生如正規面試一樣,攜帶簡歷,穿正式職業服裝。在面試前有些小提示,如保持安靜、手機需關機,要學生學會用眼睛與招聘人交流,不要出現膽怯的想法。這種模擬招聘會由學校組織,模擬現實招聘會給學生提供一個平臺去發現自己在面試過程中的不足,積累更多經驗。

雖然中國的大學(如暨南大學等)也有類似的模擬招聘會,但由於是學生社團組織的,宣傳力度不夠,參與率也較低。

7.專門幫助就業的機構

美國有許多幫助大學生就業的非盈利性機構,每個學校也有專門的就業部門,如果學生在就業方面遇到困難,隨時可以去諮詢。學校的網站也提供不少的就業信息,不僅僅是全職的,兼職崗位也很多。在美國的非盈利性就業組織中,以全美高校和僱主協會最為著名,其會員包括800多家高校和1900多家用人單位,每年為100多萬大學生和畢業生提供就業服務。該協會的宗旨是幫助學生選擇並獲得滿意的工作,幫助僱主制定有效的人員招聘計畫並提供優秀人選。該協會還出版期刊,對就業市場的現狀、發展趨勢以及求職和招聘過程中遇到的法律問題等進行調查和分析。美國的校園裡也有招聘會,不過規模比較小,以各系為主舉辦,一次只來幾家企業,這樣便於供求雙方細細切磋。

當前,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就業工作,助推大學生就業力度空前。由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共同主辦了2009年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網上諮詢,全國大型網路招聘活動已舉辦10餘場,最高日點擊量達1100多萬人次。各省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部門和普通高等學校共同為2009屆高校畢業生舉辦招聘活動已達6.3萬餘場次,出臺建立了就業創業見習基地、實施國企人才儲備計畫、鼓勵高校畢業生參加志願服務西部計畫等措施,為大學生就業搭建了眾多平臺。但就業供求信息不對稱問題依然突出,需要打造全天候、多功能、廣覆蓋、高效率的就業公共服務平臺。

8.曲線就業——創業

大學生自主創業不僅能緩解社會就業的壓力,而且也有利於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引導畢業生走自主創業之路,既是就業形勢的現實需要,也是大學畢業生實現自身價值的內在要求。美國大學有關於如何創業的專業,系統地教學生如何創業。美國政府也對大學生創業提供一定數額的貸款,鼓勵學生創業。中國高校應把對創業型人才的培養逐步納入學校人才培養的主渠道。社會各界應整合資源、創新機制、加大力度,培養、訓練學生的創業意識,培育創業的氛圍、優化創業環境,指導和幫助大學生逐步走上自主創業的道路,開闢大學生就業新途徑。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