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希回憶錄評胡錦濤和江澤民(組圖)


布希總統回憶錄《抉擇時刻》

上一任美國總統布希(GeorgeW.Bush)最近撰寫了一本回憶錄《抉擇時刻》(DecisionPoints),其中談到中國的地方不是很多,但是筆墨之間,仍然披露了一些此前不為人知的細節。

*1975年中國如此淒涼*

布希總統在回憶錄的第一章裡就提到了中國。他說,在哈佛大學畢業以後,到中國去看望父母,時間是1975年。那時候,特別讓他感嘆的是,一個歷史上有過如此輝煌的國家,怎麼會落到如此「淒涼」的地步。

*中法俄革命者掌權後濫用權力*

隨後,他寫到,中國的經歷讓他聯想到法國和俄國革命;整個過程似乎沒什麼差別,一些人信誓旦旦地要推進某種理念,但是,掌權以後,就開始濫用權力,置理念於不顧,對國民開始實施暴政。布希寫到,想到這些,讓他愈加對經濟、政治、宗教領域的自由深信不疑,愈加感到民主政治是管理一個社會唯一公正、有效的方式。

布希在書裡對和他打過交道的很多國家的領導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評論,中國的兩位領導人胡錦濤和江澤民也不例外。

*撞機事件挑戰中方索款百萬*

布希寫到,2001年4月,剛就任總統不幾個月,即發生了美國一架軍用飛機和中國軍用飛機相撞事件。布希在書中說,他一下子就想到了伊朗人質事件。

他說,花了好幾天的功夫,才和時任中國領導人江澤民通上電話;不久之後,中方即同意釋放美方機組人員。布希隨後致專函,對中方飛行員的不幸身亡深表遺憾,同時也對美方機組人員在沒有得到中方明確批准的情況下即降落在海南表示遺憾。

布希說,在撞機事件之後,中方就美方24位機組人員在海南被中方扣留期間的吃住,向美方發了一份賬單,索取一百萬美元,但是,美方只同意付三萬四千美元。

*江澤民獻唱*

布希說,2002年2月,他和夫人勞拉一起到中國訪問。那時候,江澤民顯得挺友好,而且在人民大會堂的歡迎宴會之後,江澤民還在兩位身穿軍裝的漂亮女子的伴隨下,給大家奉獻了一曲義大利名曲「我的太陽」(OSoleMio,一譯「我心中的太陽」)。

*「一中」原則增進互信*

布希說,每次和中國領導人見面的時候,他都申明美國一貫的「一中」原則,即在臺灣問題上美方反對任何一方單獨改變現狀,既反對臺灣宣布獨立,也反對中方採取軍事行動。布希認為,這一點,在他任職總統期間,加深了華盛頓和北京之間的信任。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資料照片)

*讓胡錦濤最頭疼的*

在談到中國現任領導人胡錦濤的時候,布希說,胡錦濤給他的印象是,似乎不管發生什麼都面不改色,而且分析能力很強(anunexcitabledemeanorandakeenanalyticalmind)。

布希說,他與胡錦濤在華盛頓會面時,他問了一句「什麼事讓您最揪心?」布希說,這是他和其他國家領導人會面時常問的問題。胡錦濤回答說,每年要創造兩千五百萬個就業機會,這是讓他最頭疼的。

布希認為,胡錦濤的回答很誠實,而且反應出他非常擔心大批對社會不滿的無業人士所可能帶來的潛在的憂患。

在布希看來,這也反應出胡錦濤是一個重點關心國內局勢的很實際的領導人,不是極度注重意識形態,想要在國際上挑起爭端的那種人。

布希在回憶錄中說,讓他本人最揪心、夜不能寐的,是擔心美國會再次遭到恐怖襲擊。

*江澤民對聖經讀而不信*

眾所周知,布希在任內非常強調宗教自由。他在書裡寫到,他和江澤民初次會面時就告訴江,「我每天都要研讀聖經。」江澤民回答,「聖經我也看,但是我不信上面說的。」

*授獎達賴喇嘛之爭*

在談到達賴喇嘛和西藏問題時,布希在回憶錄裡說,2007年在悉尼亞太經合組織首腦會議期間,他告知胡錦濤他計畫參加美國國會授予達賴喇嘛獎章的儀式。他對胡說:「這不是要給中國難堪,而是源於我對達賴喇嘛和美國國會的尊重;您知道我非常看重宗教自由。」

布希說,胡錦濤的回答是:「這在中國是一個政治上非常敏感的問題;這將在中國人民中引起強烈的反響。」

在布希看來,胡錦濤實際的意思是,此舉將在中國政府內部引起強烈的反響;因為假如當時身為總統的布希出席國會頒獎儀式的話,他將是第一個和達賴喇嘛一起公開露面的美國總統。

*歡迎布希赴京奧慷慨設宴中南海*

布希在回憶錄中寫到,他當時也向中國領導人透露他將出席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消息。布希說,他對胡錦濤開玩笑說,「我已經訂了旅館了」。之後,他說,胡看上去放心了。

布希繼而在書裡寫到,去北京參加奧運會是他總統任期最後一年中最開心的事情之一。他說,他和夫人勞拉、一個女兒、弟弟馬文(Marvin)、弟媳婦瑪格麗特,加上三位好友,一起乘坐總統專機(空軍一號)到北京。那時候,他的父親、老布希總統,還有母親、妹妹都已經在北京了。他說,胡錦濤後來請他們一行所有人到中南海午宴;他形容胡錦濤的這一邀請「極其慷慨」。

布希在回憶錄中寫到,如果說奧運會是一個窗口,讓世界看到中國美好和富有創意的一面,他同時希望奧運會也給中國民眾一個放眼世界的機會,包括獨立媒體、網際網路開放、言論自由等等。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