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四種人懷念「文革」?(圖)
毫無疑問,文革時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叫人不堪回首的時代,一個醜惡的時代。百年後,當一切當世人都已遠去,人們能夠冷靜地面對和評價這個時代的時候,人們會得出這個結論:這十年,即使把它放在二千年中華歷史的大背景下來考慮,它的黑暗,它的醜惡,也是排得上號的。
然而就是這樣醜惡、混亂讓人不堪回首的時代,卻有許多人津津樂道,動不動就懷著甜蜜的感覺想起提起,甚至還有人借彼非今,否認我們今天所取得的成就,反對改革,說現在不如那個時代。歸結為一句話就是:「改革開放」以前是美好的,那個時代在各個方面都是偉大正確的。我認為懷念大躍進、文革的人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文革時代的既得利益者
這些人多數不是憑真才實學,也不是憑勤懇努力,而是憑打砸搶或投機鑽營為自己謀取了可以居於特權階層的地位。比如,革委會主任、知青辦主任、大隊書記、軍代表、工農代表等。那個時代,有錢就是有罪,無錢就是英雄,越窮越光榮,越富越反動。所以那些一無所有的無產者,其實有相當一部分是游手好閑,甚至好吃懶做的二流子,一夜之間就改變了命運,不但分得了大量的浮財,甚至還搶來了富人的小老婆。這麼改變命運的事,擱誰誰不樂意啊,難怪許多人至今還在感恩戴圖德。撥亂反正,使這些人失去了原有的地位,眼看著「地富反壞右」都「復辟」了,都靠才學、靠努力成了令人艷羨的人,而自己卻從高高的雲端跌落至現實的地面,於是今不如昔之感油然而生。
第二、在現實社會失意的人
這種人,大多是沒有什麼本事和技能,在現代社會的洶湧浪潮的衝擊下,他們無力把握自己的命運,所以日子過得很不如意,這一類型的人以現在的一些下崗職工,和一些貧窮的農民為主。準確說他們不是懷念文革,而是在懷念那段大家都貧的日子。說穿了就是中國的傳統問題在作祟,不患貧,患不均。有人說毛解決了這一問題,方法就是所有人都貧,這樣自然就沒人患不均了。
而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的出現,導致了貧富差距的拉大,在中國傳統觀念的作祟下,在這類人眼中,與其讓一部分人先富,還不如大家都窮,值得注意的是,這類人一旦擺脫現狀,文革在他們眼中就一文不值了。這些人不知道這樣一個永恆的真理,就是不管生活在什麼時代,有真正的本事才可能吃得開,生活得好。一個沒本事的人,可能會在某一個特定的階段吃香一時,但終不是長久之計。比如,由於改革的衝擊,大量的下崗工人,還有在現在,從來就無崗可就的人。這在現代中國,可能是一個十分龐大的數字。某些人以為在過去不會下崗,又以為如果在過去自己不會失業,他們並沒有明白失業的真正原因。
第三、對現實醜惡現象不滿的人
毋庸諱言,改革開放後的中國社會確實存在著一些讓人痛恨的醜惡現象,比如貪官橫行,腐敗叢生,道德淪喪等等。有人便由此感嘆,還是文革好啊,沒有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在那個時代,清一色的黃軍裝,清一色的藍螞蟻,全民皆兵,全國人民都成了高度統一的戰爭機器,解放全人類的工具。哪個女子要打扮一下,穿點漂亮的衣服,就會被罵臭美,就會被批資產階級作風。就是以追求美為天性的文藝,也完全淪為政服務的工具,稍微寫點風花月夜,愛情美女,就給你戴上一個「資產階級腐朽思想」, 「為藝術而藝術」的大帽子,將你批判得體無完膚,讓你談美色變。沒有了美,沒有了文藝,中國人的生活實在是「無趣」,八億人看八個樣板戲。對文革的懷舊者,如果你真的追問他一句:你還願意過這樣的日子嗎?我想多數人如果能客觀地回答問題,除非他睜眼說瞎話。
說到我們今天的社會存在著嚴重的腐敗、社會不公、貧富不均等現象,應該予以堅決地譴責,批判,但是,對上述現象,決不應以用文革的形式加以解決,也無法真正解決,而應以一種全新的、民主的方式來解決,這樣中國才有希望。
第四、七十年代後出生的一些人
這些人對近現代歷史一無所知,大多數又不肯踏踏實實地對十年浩劫做深入細緻的研究,對任何一個版本的文革史料都不屑一顧,卻天真地對那個時代盲目懷念。究其因有幾點:
1、文化熏陶:撥亂反正後,雖然對文革進行了否定,但出於政治考慮,對文革的起因和危害、根源沒有進行徹底清算,後來更逐步淡化,以至於許多年輕人根本不瞭解文革的本來面目。
2、年輕人的不可一世、疏狂傲世的天性:自以為世界即將在我的掌握之中,沈迷於「糞土當年萬戶侯」的氣勢,於是對獨裁者產生盲目崇拜的感情。有人崇拜希特勒,有人崇拜斯大林,還有人崇拜毛,因此對文革也欣然嚮往。
3、故作驚人之語,以求標新立異:文革時代似乎只有隨大溜才是時髦的,比如忠字舞、黃軍裝、武裝帶、紅寶書;當代似乎只有叛逆、另類、非主流甚至反政府才是時髦的,既然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否定了「文化大革命」,那麼這些以另類標榜自己的新生代們便不顧歷史事實,擺出了架勢,偏偏要給十年浩劫平反討說法,有的甚至僅僅是為了發驚人之語,以求與眾不同。
- 關鍵字搜索:
-
哪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