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改善難掩日本影響力式微(圖)

分析家表示,日本在上週末主辦高峰會期間,與中國及俄羅斯時而冷淡的關係獲得改善,但是隨著日本經濟實力轉弱,東京當局的外交影響力也漸趨式微。

今年6月才上任的日本首相菅直人(Naoto Kan),上週末主持橫濱(Yokohama)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高峰會期間,扮演他在國際舞台上截至目前最受矚目角色。

但是菅直人也籠罩在首度當政的民主黨陰影下。戰戰兢兢執政才14個月的民主黨,搞得與美國、中國及俄羅斯關係緊張,他本人也因外交舉措錯亂,面臨來自國內的批評聲浪。

分析家指出,相形之下,中國和俄羅斯因經濟壯大,立場越來越強勢。日本則隨著經濟地位轉弱,國際影響力日趨式微。

東京明治大學(Meiji University)政治學教授西川伸一(Shinichi Nishikawa)指出,「經濟欣欣向榮的中國和俄羅斯,越來越有自信」。

西川表示,日本國際影響力日益式微的跡象之一,是1990年代以來由於經歷20年經濟低迷不振,東京當局承諾提供的對外援助大幅縮水。

缺乏天然資源的日本,在競逐影響力和資源方面,面臨來自中國的強大競爭,包括在非洲等地爭奪礦產和能源在內,而北京當局在非洲地區的影響力大增。

日本外務省指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地位已被中國取代的日本,1990年代曾是全球捐助國龍頭,如今已落居第5名。

日本對外援助金額,已自1997年的巔峰銳減約40%。日本政府本身因債臺高筑而預算吃緊,它是工業化世界中揹負最大債務的國家,公共負債佔國內生產毛額(GDP)約200%。

菅直人在高峰會期間向記者坦承,日本不再是亞太地區「銳不可當的經濟強權」。

菅直人在改善對外關係上似乎有所斬獲,這對國內卻沒有多大影響,他的民意支持率暴跌,因為日本民眾認為經驗不足的現任政府,處理外交紛爭的方式不當。

「朝日新聞」(Asahi Shimbun)悲痛的指出,「缺乏具體成果,日本損害控制外交將繼續處於困境」。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