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收入倍增」?看上去很美

【看中記者金曉剛綜合報導】10月31日,「國民收入倍增」的概念在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主辦的中國「十二五」改革國際論壇上再被提出,引起學者及網友們撻伐。

倍增成「被增」?!

早前面對「國民倍增」的實施問題,搜狐財經網《第三方31期》評論,「政府、企業到底誰來為如此巨額的勞動力成本支出買單?會不會帶來‘物價倍增’、‘失業倍增’的惡果?令更多的人擔心的是,如果國民收入倍增計畫真的實施,對普通老百姓來說,不但自己的財富因為通脹而原地踏步,甚至可能因為「收入倍增」對象和增幅的不公平而導致自己的收入‘被增長。’其結果很可能沒有縮小貧富差距,緩和社會矛盾,而是恰恰相反。」

新浪網網友「第一哲學」撰文說,搞什麼「國民收入倍增計畫」,我看就是瞎胡鬧,像現在這樣,政府只能算是「偽精英」們的政府,既壟斷國有企業,又插手私營企業。」

而望京網點網友「edwardcoic」表示:「‘十二五’規劃中提出要實施國民收入倍增計畫,各級政府都很來勁,30年的改革導致了我們的政府對涉及錢的一切事物都特別關注,無論這個錢是來自何方。但問題是收入倍增計畫尚在規劃中,支出倍增計畫已經要開始實施了。經濟增長快了要收錢,房價高了要收錢,汽車多了要收錢,政府對經濟社會的一切調控最後都變成收錢。」

政府靠什麼推動「收入倍增」?

對於「十二五」規劃建議提出「收入倍增」的概念,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孫立平認為,中國可以騰挪的空間非常有限,所做的不過是「拆東牆、補西牆」。沒有好的機制保證,「收入倍增」的幻想不過是變成「支出倍增」的現實。因為中國社會已經形成巨大的財富「黑洞」。

孫立平研究發現:國民一年創造的財富中政府收入佔三分之一,分丟了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一才是屬於規範性分配的部分,企業的利潤也在這三分之一里面。這些就發生在構建和諧社會的背景下。孫分析,這背後體現的就是一個機制的問題。社會可能是機制出了問題。

「收入倍增」隱含政府財務黑洞也要「倍增」!

孫立平教授說,談收入分配,已經不能用工資的概念來理解了,而是應該考慮怎麼解決中國資源和財富分配的問題,建立新的資源分配機制。他分析,如果「利益集團」不打破,社會力量無法介入,這個問題無從解決。因為「中國已形成一種趨勢,即權力在強化。」這個巨大的黑洞在依托權利形成的灰色收入。

網友「勇者無敵」表示,計算得出每年的GDP的百分之六十用於公款消費。這樣的國家會有什麼樣的發展過程,人人都知道,也知道會有什麼樣的結果。200個國家中,中國的腐敗排在150位以後,真的成了第三世界的「中流砥柱」了。

國民收入倍增的首要前提是GDP得有大幅增長,亦即政府現有的收支情況也得調整,網友「小書同」說:「這明擺就是利用收入倍增的口號,來加大政府不明不白使用經費的藉口,沖高GDP成了它的庇護傘。」孫立平教授說這些就發生在構建和諧社會的背景下。我們提出的目標也好,口號也好,和現實究竟是一個什麼關係,這中間究竟什麼地方出了問題,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本文留言

作者金曉剛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