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蓄水問題超預期 部分河段崩岸(組圖)


今年9月13日安徽長江天然洲曾發生崩岸


今年9月13日安徽長江天然洲崩岸120米21間房屋沉江

【看中國記者金曉剛綜合報導】三峽水庫於26日上午達到175米蓄水目標,這次首次蓄水,引發了一系列問題。

泥沙淤積情況嚴重 部分河段發生崩岸

據長江日報27日消息,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水利委員會總工程師鄭守仁表示,泥沙淤積是三峽工程設計建設者最為擔心的問題之一,昨日三峽工程首次蓄水至175米後,鄭守仁表示:三峽庫區泥沙淤積大大好於預期。鄭守仁承認,由於三峽蓄水後清水下泄,對壩下河道沖刷的嚴重程度超出預期,部分河段發生崩岸等險情。

重慶永川網友評論:「才蓄水一天就泥沙淤積大大好於預期,下結論也太不嚴肅、也太早了點吧。光是沿江清理飄浮物每天便可上萬噸,三峽的隱患世人將見證。」

而重慶航道局航道處主任聞光華10月25日向《第一財經日報》披露了他掌握的三峽庫區的泥沙淤積情況:「淤積泥沙厚度最厚的河段在三峽大壩前,其泥沙淤積厚度已經達到50米左右。」由於泥沙淤積,重慶市江北嘴江面已經將航道向對岸推進了80米,忠縣的爛泥灣河段淤積泥沙更長高26米之多,將航道向江心推移了200多米。

「175米」製造更多問題

三峽水庫於26日上午達到175米蓄水目標,這次試驗性蓄水,除誘發了滑坡等地質災害外,由於水流緩了,上游來的泥沙及垃圾淤積在庫底的問題更為嚴重,庫區疏濬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

三峽30米落差的「消落帶」是世界大壩中最大的,全球著名的巴西伊泰普水電站消落帶僅1米高。長江水利委員會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官員描述道:「三峽水庫每年從145米蓄水至175米,再消落回145米,所產生的30米消落相當於百年一遇的長江洪水。換句話說,過去100年才遭遇一次的30米水位消落,現在變成了一年一次。對庫岸邊坡的考驗就可想而知了。」

武漢大學土木建築工程學院教授李願軍介紹,三峽庫區水位每年在145米至175米之間週期性調節,岸坡中的大量古滑坡體及新滑坡體將加劇。前不久在巫山望峽危岩滑坡體發生的滑坡,雖然官方稱滑坡與三峽蓄水沒有直接關係,但大量強震的調查已經證明「地震活動、斷裂活動和滑坡活動的時間週期存在吻合關係」。

長江三峽集團公司董事長曹廣晶表示,伴隨「消落帶」的產生而出現的生態環境惡化與地質災害是世界性難題。

最大單拱橋成航道「隱患」

此次蓄水,重慶市萬州區的萬縣長江大橋是亞洲最大的單拱橋,亦是三峽庫區長江航道上的「隱患」。萬縣長江大橋建於1997年,橋拱淨跨420米,當時橋面距江面高140米。蓄水175米後,拱橋下的寬度變為240米,實際有效航道只有80米,拱橋的最高點距離水面只有30多米,稍微高一點的船都必須放倒桅桿,才能順利「低頭」穿行。目前,該橋的兩側橋墩已經在水下大致十幾米,拱橋的兩側已經有一段浸泡在江水裡。聞光華說,由於拱橋在設計上主要考慮的是橋面的承重力,但橋身的側向防撞擊是非常脆弱的,一旦有風,幾百噸或者上千噸的船隻就很難控制住船身,碰撞該橋,後果不堪設想。

問題叢生蓄水兩度「剎車」

長期關注三峽工程的德國水利工程專家王維洛博士撰文,在08年三峽蓄水試驗中,中國國務院兩度「踩剎車」:第一次是2008年10月7日,原因是三峽蓄水使長江下泄流量變小,致使下游的荊州、宜昌河段水位過低,船隻擱淺,航運受到影響。

而 同年的11月4日,三峽壩前水位達到172.3米,離預定的175米設計水位只有兩米多的時候,中國國務院再度下達停止蓄水的命令,主要原因卻在於上游的 重慶主城區部分地區被淹,而這又是當年主管水利的錢正英向四川保證過「不會發生」的事。重慶公安部門11月18日曾為此發出緊急通告,要求交警嚴密監控水 淹道路情況,以及蓄水後可能造成的路基坍塌、滑坡等問題。在這次三峽蓄水試驗中也出現了地震、岩崩、庫岸開裂等地質災害。

本文留言

作者金曉剛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