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薦"的另一半--毛遂悲劇

春秋時,遂在平原君趙勝那裡做了三年食客,默默無聞。當時秦國圍住了邯鄲,趙國希望楚國出兵相救,平原君受命前去溝通。平原君想從自己龐大的食客裡挑選二十人陪同自己前往,可挑來挑去,只挑了19個人。毛遂向平原君自我推薦說:「毛遂(我)聽說先生將要到楚國去簽訂『合縱』盟約,約定與門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邊去尋找。現在還少一個人,希望先生就以(我)毛遂湊足人數出發吧!」 經過一番細緻的考察,平原君接納了毛遂。毛遂果然不辱使命,憑自己的機智和無人能敵的辯才說服楚王與趙結盟,共同抗秦。毛遂因此名聞天下。 假若「毛遂自薦」的故事只停留在這個地方,它無疑是非常美好的,讓人心生溫暖,然而遺憾的是,這個故事還有我們不願看到的另一半。 毛遂自薦後不久,燕國趁趙國大戰方停、元氣大傷之際,派遣大將栗腹攻打趙國。派誰挂帥迎敵呢?趙王立即想到了剛剛立下奇功的毛遂。得知此事,毛遂急如星火地跑到趙王那裡,請求趙王不要任命自己做統帥。毛遂說:不是我怕死,是我德薄能低,不堪此任,我能做馬前卒,但絕對做不了指揮千軍萬馬的統帥。然而,不管毛遂如何推辭,趙王執意任命他為統帥。毛遂雖然身先士卒、殫精竭慮,他統領的軍隊還是被燕軍打得落花流水。戰事慘敗,毛遂覺得沒有臉面再見趙人,於是避開眾人,到山林裡拔劍自刎。 毛遂的悲劇不是他自己造成的,他沒有什麼政治野心,並不想獲取高官厚祿;他有自知之明,即懂得「自慚」,知道自己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真正應該對毛遂的人生悲劇負責的是趙王,具體地說,是趙王的不知「自慚」。 趙王的失誤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他不曉得知人善用。毛遂有雄辯的口才,有說服別人干某件事的機智,派這樣的人去做外交工作,無疑是非常恰當的。但統領一支軍隊,除了口才之外,還得熟悉對方的軍事實力,懂得形形色色的兵法。但趙王不這樣想,他以為一個人能夠做好一件事,他就能夠做好不搭界的其它的事。結果,把毛遂派到了他不適應、也不感興趣的崗位上。 第二,他不知道廣選天下賢才。以趙國之大,選一個比毛遂更適合做軍事統帥的人肯定是不難的,但趙王只相信身邊人,只願意重用身邊人,這樣就造成一種尷尬:能夠擔當大任的人,趙王的眼睛裡沒有他;趙王最信任的人,恰恰是不能擔當大任的。 第三,他聽不進不同意見。還在趙王剛有提拔毛遂為統帥的意圖時,毛遂就誠懇地說明瞭自己的不足,希望趙王另選賢明。如果趙王不是那麼剛愎自用,盲目相信個人的判斷,而是像毛遂一樣能夠「自慚」,及時反省自己的行為,他完全有機會換上一位合適的軍事統帥,避免後來出現的悲慘結局。
本文留言

作者游宇明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