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不見古時月 今月曾經照古人(圖)

「月到中秋分外明」、「今夜月明人盡望」,中秋之夜,月在中天,清輝灑向大地萬物,此時賞月詠月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人們或登高望月,或推窗賞月,把思念、祝福、問候寄託於明月。古往今來,月亮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被賦予了豐富的內涵,有多少關於月亮的傳說故事令人動容,有多少關於月亮的詩、詞、歌、賦讓人傳頌。

月亮的稱呼

關於月亮的稱呼,在古代也很是不同,根據其不同的形態,就有不同的別稱:因初月如鉤,月亮又稱:銀鉤、玉鉤;因弦月如弓,月亮又稱:玉弓、弓月;因滿月如輪如盤如鏡,月亮又稱:金輪、玉輪、銀盤、玉盤、金鏡、玉鏡。還有許多家喻戶曉的傳說故事,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傳說月中有兔有蟾,因此月亮又稱:玉兔、金蟾;月中有桂樹,月亮又稱:桂月、桂輪、桂魄;月中有廣寒、清虛兩座宮殿,月亮又稱:廣寒宮、清虛宮。這些形象、美妙的別稱在古詩詞中也經常出現:如「玉鉤定誰挂,冰輪了無轍」(宋•陸游)、「涼宵煙靄外,三五玉蟾秋」(唐•方干)、「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宋 •辛棄疾)。

月亮的詩詞歌賦

關於月亮的詩詞歌賦數不勝數,我國詩歌史上究竟有多少詠月詩作,如同「明月幾時有」一般令人難以作答。早在《詩經》中就有「匪東方則明,月出之光」等詩句。月亮明淨澄澈,最能與詩人淳樸的氣質、高潔的品性、寬廣的胸襟產生共鳴,使山川生色,令河海增輝,描寫大自然壯觀美景的佳作有:「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唐•杜甫)、「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八月涼風天氣清,萬里無雲銀漢明」(唐•宋之問);描寫月亮光明、皎潔的有:「月從海東來,逕尺熔銀盤,西行到峨眉,玉宇萬里寬」(宋•陸游)、「銀波千頃照神州,此夕人間別是秋」(明•張紳);描寫寧靜、和諧、優美意境的有:「白日淪西阿,素月出東嶺」(晉•陶淵明)、「月出驚山鳥,時鳴深山中」(唐•王維)、「獨出前門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唐•白居易),詩人們描繪出一幅幅清麗無塵的水墨畫卷,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把人們帶進深邃而美妙的藝術境界,詩詞字字璣珠,他們本身其人也如皎皎明月,使人們渴望追求美好和光明。

歷史悠久的 中秋

中秋節在我國歷史悠久,「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中秋獻良裘,王乃行羽物」,人們舉行「祭月」儀式。到了唐朝,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在宋朝以後更為盛行,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因此時秋高氣爽,月像圓滿,既圓且亮,人們舉行「秋分夕月(祭拜月神)」活動,表現對神的敬奉和對上天的感恩。唐代曹松在《中秋對月》中寫道:「無雲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盤上海涯」;宋代高觀國在《齊天樂》中寫道:「素景中分,冰盤正溢,何啻嬋娟千里」;唐代賢相張九齡在《望月懷遠》中寫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展現出一種明月升起,光照天涯的闊大境界。既體現了詩人曠達博大的襟懷,又反映出盛唐時期人們關愛著他人,亦被他人所關愛;祈福著他人,亦被他人所祈福的和諧景象。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一輪明月有著怎樣廣袤深邃的意境?這裡寫出詩人對人生的短暫和宇宙的無限的深層思索,油然升起對宇宙和永恆的探求和嚮往。歲月如流,光陰易逝,在滄桑百轉的輪迴中,人們是否依然堅守著本性的純真和善良?在「月光如水水如天」的中秋之夜,面對一輪皓月,人們是否對宇宙與人生有了更多的感悟?此時又凝聚了多少美好的期待和祝福!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