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中正的眼淚(圖)

蔣中正,曾被西方媒體評為遠東地區骨頭最硬的領導人,其性格堅強倔強,在日寇大舉入侵的時候奮起抵抗。在外國人看來,抗戰簡直是發瘋,可是他不畏強暴,寧肯戰死也不作亡國奴,其性格之堅毅可見一斑。尤其是抗戰前景最暗淡的時刻,連曾經的革命領袖汪精衛都投降了日本。其實汪精衛並不是一個怕死的人,他曾經刺殺清朝攝政王,也曾在獄中寫下「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壯烈詩句。在我看來汪精衛只是對抗戰喪失了希望,再加上對權利的慾望才走上了投靠日本的路,也許在他看來,他也是在救中國,不過他也許不瞭解或者說不願意相信日本人的奸詐與無恥,以為他能夠帶給中國人民和平——沒有奴役的和平,然而事實正好與他所想像的相反……

蔣介石的二兒子蔣緯國將軍說,蔣介石那時候是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因為面對這麼強大的敵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能撐到什麼時候!而且沒有任何一點外援。在西北,有共產黨的軍隊在發展,在咄咄逼人;而國軍內部有許多軍閥的部隊,又不一定能指揮得動。他所受到的壓力是很大的……。 ­
   ­
那時候是太平洋戰爭發生以前,日本人已經鎖死海岸線,中國的外援完全依靠滇緬公路。當時的日本竟要求英國人封鎖滇緬公路,向他們承諾:「你幫我切斷滇緬公路3個月,我就可以把中國擺平,到時候我們再一起攻擊希特勒……。」那時候我們被掐得簡直沒有辦法。 ­

當時在重慶,深夜,蔣緯國經常聽到委員長在洗澡的時候,會長聲大叫,有的時候喊「天」,有的時候喊「媽」。他就是靠這樣的方式抒發自己的壓力。 ­

儘管有這麼大的壓力,他也沒有屈服。可以想像他肩頭的擔子有多重,整個民族的命運都在他的肩頭。9.18的時候他在日記中曾經寫到「拼我一身,以報我總理,報我先烈,報我民族」,萬一失敗,那不是他一個人的事情,關係到整個民族的危急存亡。可是就在這種壓力下,他也沒有屈服,足見其性格之堅毅。 ­

對於這麼一個堅強的軍人,我們很難想像他哭的樣子,然而正是「英雄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他哭了,嚎啕大哭,甚至哭的不能自已。那是在1928年 7月6日,北伐軍各路總司令、各路總指揮在北平西山碧雲寺舉行祭典孫中山先生的祭靈大典。蔣介石目睹孫中山遺容,忽然撫棺慟哭,馮玉祥、閻錫山也頻頻揮淚,全場氣氛非常哀傷,惟獨李宗仁在一旁肅立,沒有掉一滴眼淚。蔣介石哭了很久還未停止,馮玉祥只好走上去勸了許久,蔣這才止住了哭,將儀式完成。祭典完成,蔣介石回到含青舍,對宋美齡說:「方祭告總理時,聞哀樂之聲大作,雖欲強抑悲懷,仍淚滿襟臆,體力幾不支矣!及瞻仰遺容,哀痛更不能勝。」 ­

1937年,朱培德上將的葬禮上蔣介石的第二次哭泣。這次留下了一張照片,照片中的蔣介石面容哀慟,官方說法是蔣介石對這位北伐、剿共盡心盡力的老將的去世感傷不已。第一次哭,那是對孫先生的忠誠所致,其實更深層的是對民族的忠誠,而不單單是對孫先生個人的忠誠,第二次哭,那是對部下的愛護。待上以忠,待下以仁,蔣介石用眼淚洗刷了那些對他的污蔑言論。 ­

蔣介石,一個對於我們生於大陸的人來說,可以說是一直把他當作惡魔來看待的。我們的教科書裡面關於他的形容詞很多,比如什麼漢奸、叛徒、人民公敵等等,可是當我們瞭解了真實的歷史的時候才知道蔣介石是個什麼樣的人。大陸的輿論一直指責蔣介石不抗日,可是事實是他帶領國軍進行了8年艱苦的抗戰,在經歷了22 次十萬規模以上的大會戰和犧牲了321萬軍人、206位將軍之後,我們仍然沒有像波蘭、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法國那樣屈服。而對於下令東北軍不抵抗的事,張學良也給予了澄清,是他下令,而不是蔣介石。對於許多澄清蔣介石的證據,我們已經養成了習慣——不相信的習慣,總是持著懷疑的態度。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