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楊振寧「10年內出諾獎」的大躍進思維(圖)

 2010-09-12 12:36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5
    小字

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10日在成都電子科技大學演講,向大學生推薦書籍,傳授學習方法,並預言,中國本土10年內將出現諾貝爾獎獲得者。

印象中,楊老先生關於諾獎的預言不是一回兩回了。從2007年在美國矽谷拋出「中國20年內必出諾獎」的預言之後,老先生幾乎每到一處,總忘不了推銷自己的「20年論」。從國外到國內,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從大學講堂到研究討論會場……總那麼信心飽滿,堅定不移,給人感覺似乎是中國拿下諾獎真的就只是個時間問題。如果真的如此,那倒是甚好。但可惜老先生不是章魚帝保羅,逞一時口頭之快的打賭式言語並不能扭轉乾坤。

如今,預言中四分之一的時間已然過去,可「諾貝爾」還只是一個在子宮等待受精的卵子而已。時至今日,中國大學依然迷失彷徨。雖然在今年國際高等教育調查機構QS最新公布的世界大學排名榜單上,北大清華都榜上有名前60,甚至超越台大,但是立足於論文發表與引用數量的排名只是一個烏有之鄉。而中國大學生在國際上仍然是「缺乏創新能力」的代名詞。「諾獎」的理想很豐滿,但是現實更加骨感,不知道老先生又是如何得出「20年已經太久,10年之內恰好」結論的?

諾獎的產生並不是「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運動式跟風。產生「諾獎」的科學素養是一種平和的內在精神;產生「諾獎」的科學環境也是單純的,而不是功利的。二戰後的德國從五十年代開始,用科學元素振奮民族精神,近60年的時光,才營造了濃郁的科學氛圍,培育了肥沃的學術土壤。對於中國來說,科學發展曾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而恢復發展才30年而已,要走上健康道路更是一個長期性過程,不顧過程,強行上馬的行為最終只能扭曲了科學的正常發展。

科學不排斥甚至鼓勵猜想、狂想和夢想,但求真務實的底線不能丟掉。對於物理界泰斗級人物的楊老先生來說,他不可能不知道這點,但是奇怪的是為何他對此情有獨鍾?我曾經理解為是一個長輩於後輩式的殷殷期待和恨鐵不成鋼的鼓勵,但現在卻發現他越來越透露了一種宗教式狂熱和偏執:20年,10年,時間越來越短,那接下來的會不會是5年,或者是就在下一屆諾獎評選?如此這般火箭速度的跳躍讓人很容易想起一些塵封已久的詞語——「大躍進」,「放衛星」,「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如今的楊老先生給人的感覺也不是那個在科學上嚴謹踏實的諾獎得主了,反倒像一個扛著旗幟,站在高處,呼著「向前進,向前進」口號的黑白色的歷史人物。

改革開放已經30年了,距離那個「假大空」氾濫的年代已半個世紀了,可正如先賢辜鴻銘曾言:頭上有形的辮子容易剪去,腦中無形的辮子卻難除;時至今日,不難發現「大躍進」中的思維還廣泛的存在於這片土地上,苟延殘喘著——世界名校的建設從50年縮短到20年,再到10年;橄欖型社會的建立從「半個世紀」到「20年」,再到「已然成為」……

做夢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不要再讓自己繼續夢遊了。醒來了,還要睜開眼,這才是希望所在。

来源:中金在線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