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何清漣:政府的財政與百姓的蝸居

 2010-09-10 11:28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2
    小字

中國政府將投資這駕馬車的駕轅馬定為房地產以來,一些研究者(包括我在內)一直在觀察這駕馬車還能跑多遠?換個說法,就是政府的土地財政什麼時候走到盡頭?因為按照理性思維:第一,土地是不可再生資源,可用於開發房地產的城郊土地數量有限。早在2007年,北大教授平新喬組織的一項調查表明,沿海地區的可用土地資源最多能夠維持3至5年;第二,政府能夠最低限度地保持信用,承認與房地產開發商之間簽訂的土地使用權期限為70年的合同有效。因為這不僅是政府與房地產商的交易,而且關係到千家萬戶購房者傾盡財力的投入。第三,中國為了自身的糧食安全,需要保持最低限度的糧食生產用地。

土地「靚女」被政府強行嫁第二遍

但中國政府的發展思路永遠具有別人想不到的中國特色,同一塊土地的使用權在遠未到合同期滿的70年之前,人多地少的經濟發達省份已經想出奇招:無論是住宅用地還是工業用地,只要具有開發價值,由政府以公共利益的名義重新收歸國有,目的是為了再賣一遍。讓政府再次獲得土地增值收益。且看以下事例:

事例一:8月29日,新華網上登出一條消息,「江蘇常熟突令800多名住戶拆遷僅提前15天通知」。這條新聞的梗概如下:2010年新年前,江蘇常熟湖苑五區的居民們從《常熟日報》上的一則通告得知,他們擁有的房屋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將在15天內被政府收回,隨之而來的就是拆遷。按照全國通例,房地產開發商與當地國土局之間簽訂的土地使用權合同期限應該是70年。可是,這裡的房齡還未滿10年,有的住戶搬進去只有4年。

這次拆遷範圍涉及34萬平方米的土地,800多名住戶。政府宣稱將國有土地使用權收回,是為了實施「琴湖片區綜合改造」工程,在這塊土地上建成常熟未來的「休閑商務區」,法律依據是「公共利益」。

居民們發出一連串質疑:購買的房產為什麼政府說收回就收回?城市土地規劃可以隨意修改嗎?這種以牟利為目標的「商業開發」能算「公共利益」嗎?拆遷補償合理嗎?土地儲備中心作為拆遷專案的主體究竟有沒有法律依據?為了維權,拆遷戶們狀告常熟市國土局、發改委、住房建設局、規劃局。但目前似乎還未看到勝訴的可能。

事例二:台商被迫與政府土地置換。據BBC今年9月2日消息,臺灣海基會副董事長高孔廉日前率團前往大陸訪問,不少台商希望海基會能夠幫他們與地方政府交涉一些問題,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置換的問題。早期到大陸投資台商多以製造業為主,工廠也都設在城市近郊,工業用地的使用權期限一般為30年。但隨著長三角一帶經濟形態的改變,人口密度愈來愈高,以往以工業用途為主的開發區,當地政府已計畫變更為住宅或以服務業為主的商業區,如此一來,原來的工廠就勢必得往更周邊的地方遷移。土地使用權期限雖然未到,台商也都願意配合政府意願搬遷,但遇到的問題是政府給的拆遷補償費,以及政府設置的有關土地投資密度的價格,根本不夠台商在新的地方蓋新廠房。除此之外,讓許多台商與當地政府產生嚴重糾紛的,則是對於土地增值後的利益分配,政府與台商的計算方式很不一樣,政府計算的補償比台商計算的要少得多。

重慶逼農民拿土地換戶口

重慶則是另外一番風景。在薄督的領導下,重慶推行要農民用「土地換戶口」。據介紹,在戶籍改革中,重慶進城農民將穿上城市就業、社保、住房、教育、醫療「五件衣服」,同時脫掉農村承包地、宅基地、林地這「三件衣服」。計畫兩年內讓300萬農民進城,十年內讓1000萬農民進城。由於農民脫掉的這三件衣服核心是「土地」,所以連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都指出這種政策的剝奪性質:「宅基地換房,承包地換社保,兩換這個事,你跟城裡人跟哪個公民敢講兩換?法律規定承包地和宅基地,農民的住宅是合法的財產權益,而社會保障是應該政府給提供的公共服務,在哪個國家,在哪個地方,可以跟老百姓講,你要獲得我的公共服務,你就要拿你的財產來換,沒有過這種事情,所以這是在製造新的不平衡。」

與此同時,中央政府也在加緊以各種名義回收土地。一份由網易房產和《第一財經日報》聯手披露的閒置土地統計名單,其包括1457宗閒置土地。其中因政府原因造成的閒置土地共849宗,因企業原因造成的閒置土地為608宗。回收的理由是指多家知名上市房企、國企、央企涉嫌「坐地升值」。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這些違規土地被回收後會重新標價再「出讓」一次。

建設部為今後大規模的拆遷張目

如果以為上述政府毀約行為是個別地方政府所為,那就大錯特錯。因為國家建設部最近已經通過幾個管道放出話來:8月6日,在「2010中國房地產高峰論壇」上,國家住建部城鄉經濟研究所所長陳淮發言語驚四座:1949年之前的房子,屬於小農經濟年代的,除了沒有歷史文物價值的,都屬於可以拆除的;1949年到1979年的房子,屬於50年代大工業規模年代形成的工人新村,也是可以拆除的;1979年到1999年的房子,雖然有成套的小區,但由於缺乏規劃,也是需要改建拆除的;所以,真正不具備「拆除價值」的只有1999年以後的房子,即近十年內修建的房子。

幾乎同一時段,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在第六屆國際綠色建築與建築節能大會上說,中國每年20億平方米新建面積,但建築壽命只能維持25-30年。

住建部兩位官員的話一出口,在中國引起了強烈反彈。已經被住房這座大山壓得喘不過氣來的中國人突然發現,自己傾全家畢生儲蓄買的住房所憑藉的70年土地使用權完全是個空頭承諾,在「公共利益」與「建築質量」等無數由政府信手拈來的藉口面前不堪一擊。凡在1999年以前的房子(常熟的房子房齡是1999年以後)隨時可能被拆遷。

媒體討論還涉及另一個中國應該考慮的問題:工程質量造成中國的樓房壽命不到英國的四分之一與美國的二分之一(英國的建築平均壽命為132年,美國的建築壽命為74年)。中國的建築業每年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鋼材卻如此短壽,其結果是每年將產生數以億噸計的建築垃圾──建築垃圾的數量已佔到中國城市垃圾總量的30%-40%。據對磚混結構、全現澆結構和框架結構等建築的施工材料損耗粗略統計,在每萬平方米建築的施工過程中,僅建築垃圾就會產生500—600噸;而每萬平方米拆除的舊建築,將產生7000—12000噸建築垃圾。

對已經陷入垃圾圍城的中國,在未能解決垃圾處理的情況下,還以如此之快的速度生產建築垃圾,完全是自毀家園的愚蠢之舉。

中國的經濟將奔向何方?

今年工人罷工潮疊起,生態災害頻發,這兩者都預示著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依靠透支勞工生命福利與掠奪生態資源支撐的經濟發展已經走到盡頭。最近中日經濟比較成了熱門。其實,兩國經濟現在唯一可比的是GDP規模大小。考諸實際,兩國經濟有一個主要區別:日本從經濟起飛開始,其發展是依靠技術創新與技術進步,在經濟發展中逐漸開創出自主品牌企業,如東芝、日立、三洋、索尼;而中國近30年來一直是依靠土地礦產等資源粗放式發展,以生態為代價謀求經濟「增長」。中國企業至今還沒有任何品牌產品,中國製造等同於劣質品的代名詞。

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為什麼如此困難?原因就是中國政府放棄了保護知識產權,由此扼殺了本國的創新能力,個人與企業都滿足於盜竊技術成果,無法形成技術開發能力。中國政治高層近一年來反覆強調經濟結構轉型的重要性,但至今為止,我還未看到中國政府為促進經濟結構轉型提供最基礎的條件。如加大對知識產權侵權的打擊,加大科研開發投入等。相反,中國當局展示給世界的是另一幅圖景:出臺新的外商投資規定迫使外資企業將業務和技術訣竅轉讓給中資公司,以換取市場准入;國家住建部與地方政府合謀,將主意打到了百姓的蝸居之上,彷彿鐵了心要在用房地產業帶動經濟增長這條路上狂奔下去,將整個中國無休無止地拆到拆不下去為止,以滿足政府的財政需要。

中國經濟增長成也房地產,敗也房地產。為了滿足政府的財政需要,8000多萬農民失去了土地,近400萬戶城市居民失去了住房,中國陷入了垃圾圍城的困境。按政府目前透露的發展思路,不少中國人還要二度失去家園。如此「發展」好有一比,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中國人權雙週刊》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