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在北大
8月底李敖在中國大陸行期間公開發表言論:愛臺灣,就是要承認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他還對八月初在北大做演講的龍應臺進行了批評,並表示韓寒應該老實寫作,莫談國是。種種言論讓人驚呼,李敖不是右行者,而是向左行的人。
臺灣文化名人李敖,在八月末亮相中國大陸。他首先以一個慈父形象出現,送子李戡入學北大。此之前,李戡因為棄讀臺灣的大學、選讀北京大學,已經接受過很多中國大陸媒體的採訪。特別是他陳述的選擇北大的理由,和對中國一位年輕的文化名人韓寒不以為然的的輕漫態度,在中國年輕一代中掀起軒然大波,甚至有人評價他根本沒有一點其父李敖對執政者的批判精神。至此,關注李敖的大陸公眾還保有對李敖基本的一個判斷:他是臺灣文化名人,激揚文字評點時政,敢於批評執政者等。
8月27日,李敖在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行政總裁劉長樂的陪同下,亮相上海世博。他的經典李敖造型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以來似乎一直沒有改變:茶色墨鏡、紅馬甲、藍襯衫讓中國大陸觀眾從記憶裡將他復原。他說現在的他很憂慮,憂慮臺灣沒有視野,控訴臺灣曾查禁他96本書籍,他用堅定的語氣告訴大陸記者:「愛臺灣,就是要承認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從大陸尋找慰藉
在公眾熱議過龍應臺北大講座之後,李敖大陸行引發更大的民間爭論。一時間,人們似乎有些轉不過神來:這是人們記憶中保持批判精神的李敖嗎?但其語言真摯,讓人不能懷疑語言背後的立場和價值觀。
媒體和公眾的評論如潮水一樣湧來,他們普遍在質疑一個在公眾中有著對強權不屈服形象的批判者,一個追求自由精神的學者,為什麼轉向左行?
北京人民大學張鳴教授更用民國時期一位名聲不雅的鄉坤葉德輝來形容李敖,覺得李敖名不副實。大陸知名文化評論人莫之許評論說,李敖等人很聰明,把大陸當成了一個巨大的市場,因此不敢得罪權勢。據悉,9月5日,李敖將在中國大陸出版他的《李敖全集》。
對一些臺灣的文化名人到大陸之後,一些與其在臺灣互相矛盾的言論和做法,中國大陸知名媒體人笑蜀對德國之聲闡述了他自己的判斷:
「在臺灣有兩種知識精英,一種知識精英是和權力有關係的,換句話是和國民黨政權有關係的,被稱作國民黨系精英,相當於臺灣的「舊貴族」,經過臺灣的民主化後,這些「舊貴族」的地位一落千丈,他們被高度邊緣化後有一種巨大的失落感,所以無法接受臺灣現在的情況或現實。還有一種是為民主而奮鬥的知識精英,臺灣民主化之後情況並不如臺灣巨變之前他們所想像的那樣,他們不能接受這樣巨大的落差。這兩種人目前都不能接受臺灣目前的現狀。」
笑蜀認為其中一些人「個人的處境極度邊緣化,由原來的極具號召力的風雲際會中人物,到現在話語權、影響力等都大不如前,他們產生了對臺灣民主的怨婦心態,這種心態下演繹的對臺灣刻毒的抨擊適應了中國大陸方面的需要,他們在中國大陸找到了情感上的慰藉甚至是巨大利益的回報,所以李敖等一部分臺灣文化人的這種表現很自然。」
從對權力的抗爭到附庸權力
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副教授、臺灣北社的法政組召集人曾建元笑稱:李敖老矣。蔣介石父子查禁他的書籍,但屬於出版後審查;而中國大陸是出版前審查,以是否查禁他的書籍為標準,不能說明中國大陸比臺灣民主和開明。
香港《開放》雜誌社金鐘先生也接受了德國之聲的採訪。他說,李敖也曾非常堅定地支持過民進黨,激烈抨擊國民黨。「但現在看得出來,李敖變成了一個非常激進的‘統派’,認同共產黨統治的中國。很多知識份子在八十年代對李敖都還有一份尊敬,因為當時他對國民黨的批評很大膽,有自己的獨立見解。但他 2000年以後,很多知識份子對他的變化感到失望。」
金鐘認為,李敖此番表現還有佔域中國大陸市場的考慮,「李敖一直是比較重視利益的人,李敖在很早以前曾與《文星》打官司,這在臺灣已經是一樁醜聞。充分證明他不是一個理想主義者。」
金鐘指出,從目前李敖同大陸的關係看,這個人變了,「或者說他以前的做法有些是隱藏的負面的東西,不為外人所知道的。比如說他不僅是反對臺灣主權獨立而且是反對臺灣搞民主,他以前寫過一篇引人注目的文章,在香港也公開發表過,說:‘臺灣只不過是大公雞面前的一隻蚱蜢,你有什麼尊嚴,你還跳什麼?’這就是他對臺灣搞民主運動的批判。」
金鐘認為,這句話表現了他在權勢面前的一種卑躬屈膝,「他連香港人爭取民主也一樣的反對,所以他現在是完全屈服於共產黨的壓力,目的是為了自己的名和利。」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李敖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