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數中國城市人對生活滿意度不高

日前在北京發布的中國城市壓力調查結果顯示,近半數中國城市人對生活滿意度不高。自由亞洲電臺記者楊家岱的採訪報導。

上述調查結果是在教育部和清華大學聯合舉辦的「成就幸福人生」論壇上發布的。超過6.9萬人參與了這次城市壓力調查。從新聞晨報的相關報導來看, 多數受訪者感到壓力太大,對生活滿意度不高,90%受訪者覺得越來越孤獨。壓力大主要是購房、子女教育和家庭負擔造成的,而孤獨感則是人與人之間心理上的距離越來越大產生的。

貴州政治評論家曾寧表示,他相信這一調查結果:

「我覺得他這個調查報告應該說還是有它的道理的。它的這些數據應該是八九不離十。」

紐約城市大學教授夏明表示,貧富差距和分配不公使許多人產生「相對被剝奪感」,這是他們感到焦慮和不滿的主要原因:

「我覺得可能是轉型時期的一種焦慮症。而這種焦慮症呢恐怕是和相對剝奪有關係,因為儘管我們看到每個人的生活都在改善,尤其在大城市,人們的生活得改善是非常大的。但是當和周圍的人比較起來,尤其中國現在因為貧富差距,分配不公這種相對的被剝奪感在這個急劇的轉型時期會引起人們非常的不滿、焦慮和憤懣。」

夏教授說,公民社會組織可以幫助民眾應對生活壓力,但是中國政府卻在打壓公民社會組織的空間:

「中國政府應該是在過去的十幾年是強力地打壓人們的社會空間,尤其是市民社會自主組織的發展。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中國老百姓又有一種不安全感。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狀態在增加,必定會增加人民的焦慮感和不安全感。」

評論家曾寧也說, 社會公正以及人與人相互間信任的缺失導致城市人生活中的壓力和孤獨:

「中國整個的改革開放應該說它缺乏的是一種基本的公正性,在這種情況下,財富的分配應該說是朝向於有錢有勢的一方、朝向於權貴、強勢一方。對於絕大多數國人來說,他們面對的生活壓力是可想而知的。還有就是這個自我獨孤感,我想同樣和這個社會風氣,這個大背景是有直接的關係的,人和人之間缺乏一種基本的信任。」

曾寧說,一個人的物質生活得到基本滿足之後,一定會有精神上的追求,其中包括社會對他的尊重和認可:

「雖然說中國的經濟發展了;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中國的物質、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並沒有解決中國人的幸福感的問題。因為人畢竟是一種高等動物。他不能夠說是僅僅在生活上、物質上得到一些滿足,生活水平得到一些提高他就產生了一種發自內心的一種幸福感。他更多的發自內心的這種幸福感應該是來源於得到社會的尊重。得到世人對他的自我價值的一種認同、一種認可。」

新聞晨報援引清華大學心理系主任彭凱平的話說,調查反映出的中國人的壓力問題值得反思,而受訪者將經濟條件作為衡量幸福與否的突出標準值得引起注意。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