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專家兩年前就已警告舟曲縣應當遷址(圖)

 2010-08-11 21:18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6
    小字


泥石流災後的舟曲縣

根據中國《21世紀商業評論》報導,遭到特大地質災難導致迄今至少逾千人死亡的甘肅舟曲,專家們事實上早在兩年前汶川大地震後已經提出警告,必須遷址,以免受到泥石流衝擊,但由於欠缺8000萬元人民幣安置費而遲遲未見動作。

報導稱,5•12汶川地震後,國土部門部署各地滑坡和泥石流等刺生災害勘查,舟曲位列名單之上。事實上,遷址一直是舟曲隱患的最優解決方案。但僅是以土地置換方式遷走處於危險邊坡的村莊一項,就需要數千萬安置費,舟曲顯然無法承擔。

報導指出,調查隊在調研結束後,曾將一份《甘肅省甘南州舟曲縣地震次生災害調查報告》交與地方政府,報告主要針對舟曲次生地質災害隱患嚴重、治理難度、治理費用較大的現狀等問題。

調查隊專家建議在災後重建中選址、建設時提高科技含量,化害趨利,同時提出監測、治理、搬遷等三條具體治理措施。曾參與舟曲調查的北京市國土局地質環境處杜濤回憶說:「當時按照我們北京這邊的標準,我們是建議搬遷的。」

當時北京市國土局和地質局隊所共同組成的調查隊曾分成7個調查小組,分別針對對口縣——舟曲縣的22個鄉開展地質災害調查,共調查57個地質災害隱患點,其中滑坡40處,泥石流4處,崩塌6處,其它7處。

《21世紀商業評論》指出,在地質專家眼裡,舟曲這個「亞洲第一大泄流坡」的特殊地質環境,加之高昂的治理成本,遷址是舟曲縣的最優方案。但舟曲縣發改委副主任張三朝認為舟曲縣不同於北川,沒有上層行政決策,一個縣城自行遷址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在面臨巨大的發展動力、資金壓力和土地瓶頸之下,舟曲在2008年地震之後制訂出遷移新城的規劃,決心在城區白龍江東段建設「城東新區」。但是這種「向自然要空間」的遷移方式,未必能達成既定目標。

杜濤說,一方面,由於藏民舟曲縣的人數達30%以上,「當地不少藏民一直居住在半山腰,種果樹,有林地資源,讓他們離開故土,搬到高樓上,沒有工作很難生活」。

另一方面,是財政上的壓力。舟曲縣發改委副主任張三朝說,由於縣財政十分拮据,根本無力解決高達8000萬元的各類項目前期費用,舟曲縣各類項目實施前的可研、征地、地勘、初設及「三通一平」等基礎性工作仍受到了影響。

事實上,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有地質專家指出,舟曲為泥石流易爆發區,最佳的決策是居民搬遷。當地政府也曾試圖以土地置換的方式,將處於危險邊坡的村莊遷走,但是僅此一項,就需要數千萬元的安置費用,舟曲本身無法承擔。

報導說,2009年1月,甘南州代表團楚才元等7名省人大代表曾在省十一屆人大二次會議上提出了《關於請求實施長江上游白龍江流域甘南舟曲段生態功能修復與水土保持暨地質災害綜合整治項目的建議》,據預算,實施此項工程總投資為34.01億元。

根據公開數據顯示,2008年,舟曲縣的地區生產總值為46324萬元,縣本級財政收入完成2383萬元。張三朝說:「配套資金不到位,實施很難。」


来源:法廣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