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災?人禍? 北京 上海 南京 重慶 高溫 酷暑難耐

重慶熱島 主城室外地表高達50℃
    
「我出去走了一趟,感覺都快被烤熟了!」「腳下烤、中間蒸、頭頂晒……」這是昨日(1日)下午3點,有網友在博客中寫下的高溫感受。的確,昨天的山城幾近熱瘋:北碚40.9℃、江津40.7℃……全市14區縣集體高燒40℃以上!主城區刷新59年來歷史同期最高溫。
    
14區縣集體燒上40℃
    
昨天,熱浪從清晨便襲來。上午10點半左右,沙坪壩、萬盛、雲陽等地氣溫開始全線飄紅,集體衝至35℃。10點33分,重慶升級為高溫最高級別:紅色預警。午後開始,40℃以上極端高溫將大範圍現身山城。
    
昨天氣溫到底有多高?市氣象臺的實況氣溫顯示圖給出了答案:截至昨日下午5時,除酉陽外,其餘各地的最高氣溫均在35℃以上,其中竟有14個區縣極端高溫超過了40℃,最熱的北碚熱到了40.9℃,江津、雲陽分別以40.7℃、40.6℃緊隨其後。
    
通過監測,目前我市暑熱的中心處於包括主城區在內的中西部地區,14區縣氣溫集體達到40℃,較為少見。市氣候中心專家翻查了我市歷年來的集體高溫記錄,數據顯示,在我市出現百年大旱的2006年,當年的8月15日,曾出現過35區縣氣溫集體超過40℃極端酷暑場面。
    
專家表示,重慶昨日的整體氣溫在全國已名列前茅,目前我市處於全國最熱區域之中。
    
主城59年高溫記錄告破
    
持續受驕陽炙烤的主城區,氣溫在清晨6點還溫和地停留在28.6℃,不過在接下來的10多個小時裡,持續的烈日烘烤,讓它持續被加熱了 11.5℃,最終在下午5時飆升到了全天的最高點:40.1℃。這一極端氣溫也讓主城區在昨天一舉打破了自1951年有氣象記錄以來的同期最高溫記錄,「往年的最高溫記錄出現在1966年,當天的氣溫為39℃。」專家表示,這也意味著,59年來重慶主城昨天的高溫已達到同期最熱值。
    
南京 南京 又是環境污染 又是熱島效應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王鵬飛教授告訴記者,即使在北半球,高溫也 「漏」掉了不少地區,比如南京。
    
今年7月份,南京受到降雨影響,基本都處於南北高溫夾擊的雨水帶中,高溫遠離,天氣涼爽舒適。出梅後的一週裡,受到副高邊緣的雷陣雨的影響,南京最高氣溫也一直都在32℃左右。日平均溫度都在30℃以下。相比北方持續35℃以上的高溫,今年江蘇的7月特別涼爽。
    
今年南京的天氣,與以往也不大一樣。江蘇省氣候中心的陶玫告訴記者,每年江蘇高溫出現在5-9月,以7、8月居多,分別佔高溫總數的 55.7%和28.5%。從氣候規律來分析,歷年的 7月高溫日多於8月份。而今年南京僅僅在7月1日、2日、20日、29日、30日、31日,出現了6天的高溫日。而從2000年至2009年高溫日記錄中,南京平均的高溫日都在15.2天。也就是說,今年八月必須得有9.2個高溫日,才能達到這15.2天的平均值。
    
而根據江蘇省氣象臺8月1日發布的氣象資料,目前,北方高溫範圍明顯縮小,高溫呈現南盛北衰的格局。隨著副高逐漸北抬,一年中最難熬的盛夏已 經來到並控制江蘇。未來一週的前期,江蘇都是以晴熱高溫天氣為主,最高氣溫都在36℃至37℃之間。照此趨勢發展,是否意味著,8月的南京會比7月更熱呢?
    
氣象專家表示,今年的8月可能比7月更熱,但影響氣候因素的條件很多,一隻小蝴蝶在熱帶輕輕扇動一下翅膀,遙遠的國家就可能造成一場颶風。並且,氣象專家在中長期預報中,不僅僅是對南京的氣溫做預測,而且是對地球大氣這個複雜系統進行觀測計算與分析判斷。氣溫高低受到地球大氣溫度、濕度、壓強 諸多隨時隨地變化的因素的共同影響與制約。
    
1934年盛夏,蔣介石拿浴缸當辦公室
    
1934年是個動盪的年代。在江蘇的天氣歷史上,這一年夏季也是多年不遇的高溫天氣。《中國氣象災害大典》的資料顯示,那一年的7月,南京的最高氣溫達到了43℃。在那個沒有空調,甚至連電風扇也是稀缺物資的年代,「這樣的高溫天氣,連蔣介石也受不了。」江蘇省氣候中心一位專家「爆料」,據說,當時蔣介石都是泡在浴缸裡辦公,簽署文件。
    
1934年,由於江蘇地區氣溫高,蒸發量大,乾旱嚴重,太湖地區有50%以下航線停航。常州溝塘大部分乾涸,田土龜裂,人畜飲水困難。高溫乾旱給百姓帶來的直接災難就是:多達14萬人的農民被迫背井離鄉,乞討謀生。
    
在氣候上,高溫天氣常常與乾旱相連,根據有資料記錄的500多年中(1470年至1994年),南京大旱年為34年。還曾出現過明顯的持續性的大旱,其中,在1636-1641年的6年中,有5年大旱。
    
這五年的旱情,在史料中有記載。如,明朝崇禎11年(公元1638年)的南京:夏六月旱蝗;江浦,大旱;六合,7月井竭,水騰貴,每水一石市 錢三十文。如,崇禎13年(1640年)的南京,高溫乾旱帶來的莊稼顆粒無收,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慘劇,「人相食,飢疫者相望於道。」
    
距離我們最近一次的典型高溫乾旱天氣出現在 1988年,江蘇海外旅遊有限公司的李建寧先生對那年夏天記憶深刻。「那年特別熱,當時我們家裡就一颱風扇,那已經很奢侈了,根本沒有空調。我夫人在金陵 飯店工作,晚上我就跑到她辦公室去蹭空調,到那裡一看,大廳裡擠滿了人,都是來‘蹭涼’的。」
    
1988年往前推,「最熱」的一年是1978年 6月,這一年全省前後一共出現了80天的高溫。其中南京高淳的高溫日數達到42天,位居全省之首。然而,奇怪的是,對於那年的酷暑,人們的記憶卻並不深刻。這一年,李建寧剛好參加高考:「我只記得7月20日到22日三天高考,至於到底有多熱,還真是記不清了。不過,我覺得,那時候即便熱,也和現在的這種熱法不一樣。現在,又是環境污染,又是熱島效應,溫度真是越來越高了。」
    
「城市熱島效應」,讓武漢中心城區發燒
    
本週「火爐」江城進入酷熱時代。我市將迎來為期一週的晴熱高溫天氣,每天最高氣溫都超過36℃,甚至達到38℃。
    
昨天受副高控制,我市維持晴熱高溫天氣,全市最高氣溫都超過35℃。其中,漢口觀測站昨晨最低氣溫29.3℃,午後最高氣溫上升到35.3℃。本週,這種晴熱天氣將持續,形成一波來勢洶洶的高溫熱浪。我市最高氣溫將達到38℃,每天的最高溫都將在36℃以上。
    
不少居住在中心城區的市民感到,自己的體感要遠遠超過氣象部門預報的氣溫。氣象部門表示,這是因為「城市熱島效應」,讓中心城區的氣溫較高。城市 熱島效應指城區溫度高於郊野溫度的現象。由於城市建築物密集,不利於熱量擴散,形成高溫中心,所以市民會感覺中心城區很熱,房屋密集的地方更熱。
    
武漢市今天晴天到多雲,偏南風3到4級,相對濕度45%-80%,最低氣溫29℃,最高氣溫36℃;明天晴天到多雲,偏南風3到4級,氣溫29℃到37℃;後天晴天到多雲,偏南風3到4級,氣溫29℃到38℃。

北京樓禍 京中心區比郊區熱5度
    
英文《中國日報》發表專欄文章:週一,北京的一個送水工人猝死,死因是中暑。
    
7月以來,北京已經經歷了12個桑拿天了,成為10年來最熱的一個7月。
    
整個城市的人都在以各種可能的方式應付悶熱。不少人鑽進大型商場、大超市享受免費的涼快。根據北京藍島大廈銷售經理的統計,商場的銷售額在晚7點後比以前增長了20%。
    
但還有些人就不那麼幸運了。
    
北京還沒有因暑熱而病倒的人的數字,但是打急救電話的數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0%還多。同時因心臟不適就醫的人數也成倍增長。
    
酷熱也把送快遞、送快餐的工人害苦了。叫外賣的越來越多,可很多5、6層的老建築沒有電梯,只能爬樓。
    
商店、超市還有農貿市場購買冰的訂單猛增。可活魚在從養魚場到市場的路上還是不斷地熱死。
    
更嚴重的是,北京城市中心區域的平均溫度要比郊區高出5-7攝氏度。地圖上顯示極端高溫的深橘黃色區域全集中在高樓林立的市中心地帶。
    
按照一家北京的報紙的說法, 北京的城6區已經變成了「超級熱島區」。更有甚者,差不多有10天了,霧霾一直伴隨著悶熱潮濕,整個天空都變得灰濛濛的,令人壓抑。
    
很明顯,隨著我們日益邁向城市化、現代化,恐怕就沒有考慮到商務中心區,也就是所謂CBD會造成了城市熱島的效應。
    
而且我們似乎也沒有認識到我們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我們駕著車在CBD來來往往。熱度越高,我們用空調越多。我們消耗更多的能源,還給城市環境帶來更多的熱量和污染。
    
市政府官員指出,北京政府在市區迅速擴張的同時,已經投入了大量資金來減緩氣候變化和污染問題。
    
增加城市的綠地,是減輕熱島效應的方法之一。僅是今年,管理城市景觀和森林的政府部門就計畫要開闢2,450公頃的綠地,準備在城市中心區建設森林。
    
在西城區的金融街,就有3萬平方米的綠地。北京媒體把它稱作金融街的「綠肺」。
    
儘管做出這些努力,和其它一些大城市相比,北京仍然是缺少綠地,只有很少的水面。更比不上紐約的中央公園或是柏林的動物園區 市中心一個巨大的綠色公園。
    
此外,就算北京雄心壯志地計畫要增加自然植被的區域,而其它藍圖卻優先考慮建設成群的高層建築。
    
舉例來說,儘管朝陽區已經成為最大的城市熱島,但現在還在計畫在三、四環之間再建設一個新的商務區。北京南部的豐臺區也計畫要建設一個新的金融區,要建一座北京最高的、標誌性的建築物。
    
在朝陽的CBD和豐臺的新金融區裡只有大片的高層建築,卻沒有相應增加大綠地。
    
我真希望今年夏天的酷熱能讓我們的政策制定者們清醒起來。他們應該重新審視建設計畫,認真考慮城市熱島效應的問題。要是還按著原先的計畫只蓋大樓,我們怕是要在今後的多年裡繼續忍受熱浪和蒸桑拿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