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溪摩崖今猶在 不到瀟湘豈有詩(圖)

「永州之野產異蛇」,柳宗元筆下的這片瀟湘之地,自古便是華中、華東地區通往廣東、廣西、海南及西南地區的交通要塞。這裡不僅戰略地位異常重要,在唐宋時期還是文學活動的中心地區之一。

據《永州府志》記載,唐時居官永州或到過永州的外地作家達40多人,其中著名的有宋之問、張謂、劉長卿、呂溫、戴叔倫、李白、元結、柳宗元等人,《全唐詩》中與永州有關的詩作達200多首。宋時在永州各地留下作品的外地作家更有多達50餘人,他們在此留下了許多墨寶,形成了今天聞名於世的浯溪摩崖石刻。

石刻的締造者當屬元結,他是中唐著名詩人、散文家和古文運動的先驅,曾兩度出任道州(今永州道縣)刺史。在任期間,他注意到祁陽縣城西南有一條無名小溪,蜿蜒北流匯入湘江,溪水秀美,沿岸奇峰怪石、峭壁聳立,樹木茂密,景色宜人。元結非常喜歡這條小溪,把它命名為「浯溪」,卸任以後,更是把家搬到了溪畔居住,在此創作了許多文學作品。唐大歷二年(767年),元結撰寫了《浯溪銘》、《峿臺銘》,請人篆書並刻於石上,成為浯溪摩崖石刻的奠基之作。四年後,元結又將自己所撰的《大唐中興頌》,請至交顏真卿楷書,鐫刻於臨江峭壁。全文高 3米,寬3.2米,共332字,直書左行,正文每行20字,字徑15厘米,筆力遒勁,氣勢雄偉,是顏真卿一生中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書法作品。由於元結文奇、顏公字奇、摩崖石奇,被後世稱為「摩崖三絕」。浯溪也因此名聲大振,文人墨客頻繁造訪,從兩宋延至明清留下了眾多刻石。如米芾《浯溪詩》、黃庭堅《書摩崖碑後序》,何紹基《題摩崖中興碑有序》和吳大徵的「新三銘」等。此外,尚有《大宋中興頌》、《大明中興頌》以及清越南使者游浯溪的題刻多處。據統計,浯溪現存石刻505方,其中字跡可辨的373方,涵蓋唐、宋、元、明、清歷代的作品,涉及篆、楷、隸、行、草等各種書體,為我國史學、文學、文字、書法的研究和鑑賞提供了非常珍貴的資料。

如今,伴隨著大規模的城鄉改造、水庫建設等,環境不斷惡化,千年來為文人們所魂牽夢繞、尋覓創作靈感的浯溪,已難說秀美;附近開山採石和鐵路的雜訊更是驅散了往昔的寧靜。儘管一方方珍貴的摩崖石刻經過妥善的維護和加固得以保存下來,但是如果我們不能保護好這裡的環境,這些精美的石刻也只能成為歷史的尷尬見證,「不到瀟湘豈有詩」的文學意境又到何處去找呢?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