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被罰後陷十面埋伏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這句佛家偈語對高盛似乎並不適用。

7月21日,據美國紐約南區法院的最新消息顯示,高盛與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達成的和解協議終於獲批。

與此同時,高盛公布的第二季度財報卻使其繼續沉淪苦海。報告顯示,高盛當季實現淨利潤6.13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下降82%,較今年第一季度下降81%,當期利潤已降至金融危機頂峰時期以來的最低水平。

這邊廂,外部經營環境惡化與監管力度加大,已使高盛焦頭爛額;另一邊廂,付出5.5億美元代價後,高盛面臨的訴訟風險仍未減輕。

7月18日,被SEC起訴涉嫌金融欺詐的高盛集團副總裁Fabrice Tourre對SEC的指控予以否認。

Tourre當日提交給美國紐約南區法院的13頁文件中,否認其2007年銷售Abacus2007-AC1次級抵押貸款的債務擔保證券(CDO)過程中曾做過重大誤導性陳述或犯有重大遺漏失誤。

該文件稱:「針對Tourre的指控和陳述均基於一些模糊不當、模棱兩可且莫名其妙的依據,並且忽略了關鍵事實。」

這一切距離7月15日高盛與SEC達成的和解僅幾天時間。事實上,SEC新聞發言人指出,該懲罰是有史以來對一家金融機構的最高金額,且不放棄未來再度發起民事訴訟的可能。針對高盛副總裁Fabrice Tourre的訴訟仍將繼續。

這似乎意味著:一切尚未結束,高盛的5.5億美金罰款僅是開始。

而從筆者掌握的美國法院文件顯示,高盛仍面臨從股東到投資者的多起民事訴訟,其中包括澳大利亞對沖基金Basis Capital對高盛一起價值10億美元的CDO產品起訴。

「銀行家做的是上帝做的工作。」去年11月8日,高盛CEO Lloyd C. Blankfein對泰晤士報說出了這句話。至今已過去近10個半月,這300多天中,高盛遭遇從美國證監會為代表的監管層,到相關投資者的多重狙擊,其股價也從高峰值近194美元慘烈下跌,最多跌去近32%。而在美國時間7月20日,受財報影響,其股價一度跌至141.55美元,較開盤跌去0.4%。

曾在世界各個金融市場扮演翻雲覆雨式「隱形上帝」角色的高盛能否躲過十面埋伏?這一次,整個華爾街都在屏息以待。

永久的傷疤?

5.5億美金。

7月15日,高盛與SEC達成和解協議,並同意支付5.5億美元罰款。這意味著從去年8月7日接到SEC的威爾士通告(SEC的一種監管通知,用來通知機構將會對其發起調查,並有起訴的可能)開始,維持近11個月的高盛與SEC的拉鋸戰,終告一段落。

高盛在聲明中表示,其沒有向投資者披露保爾森對沖基金在一宗名為「Abacus 2007-AC1」的交易中發揮何種作用,存在「差錯」。高盛稱,SEC已完成對高盛其他CDO的評估,預計SEC不會根據已評估的材料,就相關交易對高盛或其員工發起任何訴訟的建議。

高盛將支付的5.5億美元罰款中,分別付給SEC、德國工業銀行(IKB)和蘇格蘭皇家銀行(RBS),後兩者正是該次起訴中,高盛CDO產品的購買者。

消息公布當天,高盛股價尾盤飆升,盤後交易繼續上漲。紐交所常規交易時段,高盛飆升至145.22美元,漲幅為4.4%;盤後交易中再漲7.13美元,達152.35美元。一天內,高盛的股票市值增加50億美元。

美銀美林將高盛的評級從「中性」升至「買入」,並將其目標價從160美元提升至182美元,稱次級抵押貸款危機再次引發其他重大法律問題的可能性很小。

美銀美林還表示,高盛事件的和解大幅降低了美國司法部提出刑事指控的可能性。高盛並未承認或否認詐騙指控,這對該公司來說至關重要。

Stifel, Nicolaus & Co的市場策略分析師Kevin Caron評價說:「他們支付5.5億美元,股票市值卻在一天之內就增加50億美元。他們就這樣輕易脫身。」

但付出5.5億美元代價的高盛,能從此全身而退嗎?

SEC披露的高盛聲明顯示,高盛承認CDO的信息披露做得不夠。這可能給以高盛為代表的華爾街投行們留下一道永久的傷疤,招致對高盛和其他金融業者的後續訴訟。

事實上,投資者早已開始利用這一點進行反擊,提起訴訟。

首先,發出圍剿的是此次SEC起訴中的另外兩個主角——IKB與RBS。據外電報導,IKB正考慮對高盛採取進一步法律行動。據報導,知情人士稱,「IKB正仔細研究進一步的索賠,但其知道揭露高盛使其承認事實是多麼困難。在Abacus產品交易中,有兩封郵件可以證明高盛對消費者的誤導」。

有此打算的還有IKB的難兄難弟RBS。據外電報導,知情人士透露:「RBS正密切關注該控告。SEC宣告後,RBS將考慮所有可行方案。」該知情人士稱,民事訴訟是RBS考慮的一系列可選方案之一,旨在彌補交易中更多損失。

如果說IKB與RBS的圍剿仍是「狼來了」的前奏,高盛面臨的其餘民事訴訟,則是實實在在的「狼」。

根據筆者從美國法院系統查詢的不完全統計顯示,SEC對高盛提出起訴後,高盛已收到18起民事訴訟的傳票。

最新一起來自7月10日利寶保險公司(Liberty Mutual Insurance Co,下稱利寶)的起訴。利寶指稱,高盛欺騙性地誤導自己購買房利美優先股。

利寶向波士頓聯邦法院提交的訴狀顯示,高盛應賠償其因2007年底購買房利美優先股而蒙受的6250萬美元損失,這些股票的承銷商就是高盛。

這家保險商還稱,高盛推銷股票時欺騙性地指出,發行優先股是幫助房利美籌集超額資本,而實際上,當時房利美「已處於資本嚴重不足狀態,必須籌集維持運營的必需資本」。

利寶在起訴書中稱:「作為美國房地產金融市場最具專業知識和經驗最豐富的投資方之一,高盛還可獲得房利美的財政記錄,高盛知道且魯莽地無視房利美資本結構的實際狀況。由於信任高盛的誤導性言論,本公司的投資實際已變得一文不值。」

此外,澳大利亞對沖基金公司Basis Capital Fund也向高盛提起訴訟。

從美國紐約南區法院獲得的Basis Capital Fund起訴書顯示,其稱從高盛集團購買總價約10億美元的按揭貸款相關衍生品,而高盛集團在整個交易中誤導客戶,致使公司蒙受致命損失。

針對Basis Capital提出的指控,高盛集團給予針鋒相對的回應。在本週三的聲明中,高盛稱,Basis Capital是對CDO產品交易極富經驗的對沖基金公司,危機後提出這種指控有誤導大眾的嫌疑。

同行們的絞殺已令高盛疲於奔命,而股東們的偷襲更致命。

一份高盛5月3日向SEC提交的文件顯示,4月22日以來,股東們在紐約聯邦法院和州法院對高盛提起數起訴訟。

文件顯示,高盛被控「違反受托義務、浪費公司資源、濫用控制權、管理不善和不正當得利」,股東們起訴高盛之前的涉嫌欺詐行為,導致公司股價大跌,影響了股東權益。

該文件顯示,4月22日,股東Robert Rosinek、Morton Spiegel還有Hal Hubuschman向紐約南區法院就高盛提起訴訟;4月26日,Margaret C. Richardson也提出訴訟。

而4月28日,賓夕法尼亞州東南部運輸業協會和98區國際電力工人協會退休金也加入訴訟行列;隨後一天,股東James Clem也向紐約南區法院提出起訴申請。

然而,更多未知的訴訟風暴正向高盛襲來。

高盛向SEC提供的報告披露了一封「要求函」,該份日期為4月23日的要求函中,路易斯安那市政警察從業人員退休系統(Louisiana Municipal Police Employees Retirement System)要求,高盛董事會對「Abacus 2007-AC1」事件相關負責人和董事發起內部調查。

十面埋伏

高盛面臨的訴訟風險只是陽光下的罪惡,隨著高盛在經濟危機中的角色逐漸被曝光,它在其他領域所放的火已掩蓋不住。

隨著歐債危機的蔓延,高盛被揭露過去與希臘和義大利政府的交易,幫助兩國隱瞞債務。

據7月19日香港《文匯報》報導,歐洲多國政府已開始紛紛拒絕由高盛包銷國債。而金融數據商Dealogic的數據顯示,希臘、西班牙、法國和義大利,均表示在最近發售國債活動中,高盛並無扮演領導角色。高盛去年是西班牙十大包銷商之一,但西國今年再沒聘用高盛。義大利更是自2007年起,已沒讓高盛在包銷國債中擔當重要角色;法國則在過去3年沒有由高盛牽頭包銷國債,將來也無此打算。

報導引述的法國財政部消息人士稱:「若我們選擇高盛,法國街頭將發生暴動。」但高盛發言人對此消息予以否認。

包銷國債的路眼看就要被封上,高盛曾引以為豪的大宗商品領導者地位也受到挑戰。

7月19日,世界發展運動組織發布報告稱,近年來對沖基金和銀行在商品市場中影響力增強,此期間,可可市場價格翻了一倍多,能源價格飆升,咖啡價格大幅波動。報告指出,高盛去年通過操縱食品價格得到10億美元利潤。

該組織敦促英國政府率先在歐盟加大監管商品市場的透明度,要求金融監管機構效仿美國最近的做法,對投機商在糧食價格和需求方面的影響力加以限制。

但高盛表示,其在商品市場的活動絕大多數都是代表客戶進行的,世界發展運動組織所說的利潤「過分誇大」。

高盛曾長袖善舞的各領域已面臨十面埋伏,它的老本行固定收益和股票的交易收入業務也前景未明。

就在高盛與SEC達成和解協議的同一天,美國參議院終於通過多德-弗蘭克金融監管改革法案,這個被稱為美國歷史上最嚴厲的金融監管將給華爾街大鱷們帶上真正的枷鎖。

國惠集團分析師哈格曼認為,華爾街大行們的財報會在金融改革和外界對雙底經濟衰退的擔憂中迷失方向。追蹤大市值銀行的KBW銀行指數2009年上漲40%,但4月中旬至7月中旬卻下跌12%。

高盛在美國時間7月20日最新公布的財報已反映這種影響。高盛當季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8.4億美元,同比下降36%,折合每股收益(EPS)為0.78美元。

其中,高盛核心業務——交易和資本投資部門營業收入減少39%,至65.5億美元;股票部門營業收入下滑62%,至12億美元;固定收益、外匯和大宗商品交易部門收入下降35%,至44億美元。該行還撥出逾10億美元,用於繳納6億美元英國工資稅及該行上週與SEC達成的5.5億美元和解罰金。

高盛淨營業收入下降36%,至88.4億美元,主要原因在於股票交易大幅下滑。高盛首席財務官戴維-維尼亞(David Viniar)稱,第二季度伊始,客戶對股市波動指數大舉押注,此舉不利於進行反向交易的高盛。但他表示,當季最大的問題還是客戶活動清淡。「本季度頭兩個星期沒有出現客戶活動大幅上升的情況。」

其他投行們的日子也不好過。7月16日,花旗和美銀公布的財報顯示,二季度,花旗集團實現每股盈餘0.09美元,同比下滑82%;美國銀行實現每股盈餘為0.27美元,同比下滑18%。當日,美銀和花旗股價分別大跌近10%及7%。財報顯示,美銀的投資銀行收入在二季度由一季度的98億美元跌至60億美元;花旗的證券和銀行業務營收較一季度下滑26%至60億美元。

兩家投行均在業績報告中稱其投資銀行業務獲利出現下滑,並認為在提升營收方面具有挑戰,金融監管法案的影響還不明朗,他們都無法量化可能付出的代價。

內外夾擊下,高盛管理層的日子並不好過。

高盛CEO Blankfein在美國時間7月20日發布的一份聲明中不得不承認:「第二季度市場環境變得更為惡劣,結果我們各項業務的客戶活動均有所下降。」

根據FOX旗下的媒體Gasparino透露,未來一年高盛將面臨一次規模相當大的高級管理層調整。Gasparino引述內部知情人士消息指,高盛CEO Lloyd C. Blankfein最終或離開高盛,或者放棄其CEO職務。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楊穎樺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