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水污染隱患多多 治理項目完成不到兩成 (圖)

據中國環境保護部稱,2003年三峽大壩開始蓄水以來,庫區及上游水質保持穩定。但官方公布的數據同時顯示,當地水污染治理項目進展遲緩,按期完成的不到 20%。

三峽治污:木已成舟 亡羊補牢

為解決三峽水庫蓄水後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中國有關部門曾制定了一個為期10年的污染治理規劃,目標期限是2010年底。據《中國日報》報導,環保部的調查顯示,在距離截至日期只有半年的今天,還有相當一部分治理項目尚未啟動或完工。完成的項目不到五分之一。

三峽工程耗資2542億元人民幣,130萬居民為此遷居他鄉。從規劃之初起,這一工程就引起了爭議。許多專家認為,如此龐大的工程對環境帶來的影響難以預測,風險過高。

長期關注中國水污染問題的專家,非政府組織「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三峽大壩已建成蓄水,可謂「木已成舟」。現在採取措施治理污染,只能是盡量減少環境損害。而即便是這樣的治理措施也明顯不足,「這次會上也證實了這樣一個信息,就是污染治理的設施建設還是非常滯後,甚至還有一些重要的污染源還沒有納入治理範圍。」


平湖出高峽-是喜事憂?

這其中包括部分城鎮的生活污染、垃圾處理殘留物的二次污染,養殖業污染等。工業污染也未得到有效控制。專家指出,水庫截流後,流動的水趨於靜止,長江干流和支流的自我淨化能力降低,已經多次出現水華(俗稱藍藻)。

地方官員:原因就是「差錢」

據報導,在近日在重慶召開的「三峽庫區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部級聯席會議」上,一些省市官員表示,污染治理不力的主要原因是「差錢」,中央財政支持和地方配套資金都有不小的缺口。馬軍則認為,鑒於政府已經在三峽環境治理上投入了相當可觀的資金,更關鍵的是現有資金怎樣利用,效果如何。長江上游已經建設了一些污染治理設施,但其中一些並沒有正常運轉,沿岸仍有企業違規排污。因此問題的核心是加強有效管理,控制排放達標,嚴格執法。

環保部副部長張力軍表示,該部考慮對治污不力的地區和企業暫停新項目的環保審批。馬軍認為這是正確的做法,但由於將影響到地方的GDP,無疑在落實上會遭遇阻力。

最大的挑戰:發展速度

在西部開發的背景下,發展速度是三峽生態環境面臨的一大挑戰。周邊地區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增長、城鎮規模擴大,工業企業增加,都給三峽庫區環境造成巨大壓力。馬軍表示:「特別是其中還涉及到一些高污染、高排放的項目。像化工這樣的產業也落戶到三峽庫區,吸引了眾多的小化工廠。它們的生產經營,包括高度風險的原材料和最終產品的運輸,很多都要通過庫區的水路。它帶來的隱患是非常大的。」

2009年,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BASF)在重慶的MDI化工廠項目得到批准。不少專家的意見是,這樣的項目和產業都是不適合在庫區建設的。此外,三峽庫區還面臨一些水庫特有的環境問題,如由水位變化造成的「消落帶」成為污染因素,以及泥石流等地質危險增加等。

馬軍認為,鑒於三峽庫區面臨的環境和生態威脅,對在三峽的上游建設大型水利工程應該更加謹慎:「在三峽大壩既已建成,上游還有大量的水庫正在建設或正在規劃的情況下,應該對三峽蓄水之後帶來的各種影響進行評估,對污染處理設施、應對措施的有效性進行評估,然後考慮,未來10年裡,是否還適合在長江上游繼續建設庫容、蓄水能力、發電能力超過三峽的大型水電站。我想我們首先應該明確這樣一個問題。」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