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西文化交流的中介民族

 2010-06-25 23:26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粟特人與中西文化交流
粟特人在陸上絲綢之路上活躍異常,將佛教、拜火教、摩尼教、景教和回教介紹到中國,對中西文化交流上有關鍵性地位。此外,粟特人也在中國落地生根,甚至出任官職,著名的粟特人是安祿山與史思明,他們掀起的安史之亂深深改變了中國歷史的發展走向。

粟特人的社會與政治
從漢武帝設立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今甘肅省),並派遣張騫西行,開通「絲綢之路」之後,中國與中亞的聯繫,便日趨頻繁。其中在阿姆河、錫爾河流域之間的區域(今烏茲別克共和國),東漢時代被中土人士稱為「粟戈」,附屬在康國底下,南北朝時期改稱為「粟特」,這是因為粟特人自稱「Sogd」之故。住在上述地區的居民,則稱作「粟特人」,算是東伊朗人的一支。

粟特地區在祆教經典《阿維斯陀》中,被稱為天下第二美好之地,位居亞洲中部的交通要衝,歷來受到四周強勢國家,如波斯、亞歷山大、康居、月氏、貴霜、西突厥和大食等王國的統治,他們始終沒有獨自建立國家。但因粟特地區多半由單一的外來統治者治理,使得當地仍能在外來文化籠罩下,保存自己獨特的民族色彩。

由於粟特地區是星羅棋布的綠洲群,地理分散的格局,使得粟特人的社會型態,依照綠洲與城邦規模大小,分成都、城、堡,其領袖在唐代分別被稱為國王、城主、大首領,七、八世紀亦分成王、主、統領三種官階。最上層的「都」約有九個,即康、安、曹、石、史、米等國,唐代文獻稱作「昭武九姓」,其中又以康國居首(今撒馬爾干,Samarkand,烏茲別克共和國)。在今日撒馬爾乾東側六十公里處的片治肯特城(Pendzhikent,塔吉克共和國),有一處建於五世紀、毀於722年阿拉伯人戰火的城市遺址,分為內城14公頃、堡寨1公頃、墓地10公頃、郊區28公頃四區,推斷是中古時期粟特地區的一級城邦,可能是米國首府缽息德城。

若除去最上層的統治者,在穆格山發現的粟特文書中,念為n’β一詞的「邦民」才是粟特地區的社會主體。邦民本身亦上、下有別,上層由祆主、商隊主和錢莊老闆的僧俗顯貴組成;下層則為從事金屬、陶作的工匠,小本生意的各類商販,以及水渠勞作的澆水工。在邦民之下,還有賤民和奴隸,這兩者皆屬非自由人,前者指住在城外的喪葬專業戶,意即「不淨人」;後者是以身抵債、戰爭掠奪和附庸客等原因,淪落為βntk(奴)或δ’yh(婢)。

隨著粟特頻繁改易宗主國,城邦統治方式與結構也有變動,諸如七世紀初的突厥授與「頡利發」,並責成「吐屯」一人監統,負責當地的賦稅徵收,採取間接統治型態;輔以王室聯姻、直接統治等手段。稍後的唐朝仍因襲間接統治原則,僅將該地區依照原來的國別,分設大宛、康居、休循州三個都督府,和南謐、貴霜、佉沙、安息、木鹿等羈縻州,由當地首領擔任都督、刺史,實施質子制度以象徵宗主權,但又賦予官位世襲、賦稅版籍不用傳報唐朝中央的優惠。這些臣服於外族的君主們,對內多半擁有直接統治權,並有大臣三人共商國事。僅有附屬在安國底下的畢國,為一商人自治城邦,體制較為特殊。

来源:歷史文化學習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