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嶺礦難不公布遇難名單 還將拍成電影歌功

4月5日,王家嶺礦難救援現場,救援人員將獲救礦工抬出井口。

「王家嶺大救援」即將被搬上銀幕,暫定名《八天八夜》。劇本以「3·28」王家嶺礦透水事故真實事件為背景,著重描寫153名礦工被困井下後,經過當地政府不惜代價、不分晝夜的堅持和努力,最終救出受困8天8夜的115名礦工。據悉,影片將作為今年國慶重點獻禮片在 「十一」前後隆重推出。(6月1 日《山西晚報》)

「史上投資最大」、「重點獻禮片」……這些詞句明明白白地告訴人們,有關方面正在籌辦一件喜事,而且還要「大操大辦」。可這是一件怎樣的「喜事」呢?每當想起或聽人提起王家嶺礦難,我首先想起的是兩個問題 ——

一是事故責任的追究。事故發生不久,就有報導說,事發前一天,工人們就發現煤礦巷道內有霧,甚至還出現煤板脫落,這就預示可能有水。發現這一預兆的工人向礦方進行了報告,但並沒有引起重視。國家安全監督總局局長駱琳也曾表示,煤礦在應急方面存在問題。很多信息表明,王家嶺礦難很可能是一起嚴重的責任事故。但兩個多月過去了,事故的調查至今沒有結論。責任還沒有查清,歌功卻已經開始。真不知道《八天八夜》的劇本是從哪寫起的——莫非把事故發生的經過完全省掉、開場第一幕就是透水已經發生嗎?

二是遇難礦工的名單。事故發生後,輿論曾呼籲官方公布被困礦工的名單,但有關負責人只是匆匆念了一遍,沒人能聽清楚,更沒人見到詳細文本;要求公布38名遇難礦工的呼聲更高,但有關方面還是不為所動,直到近兩個月後,當地政府發布通報稱,「為尊重絕大多數遇難人員家屬的意見,對38名遇難人員名單不再公布」。如此一部災難片,面對「主角」的缺失,真不知編劇是怎麼創作的?

縱觀事件的經過,王家嶺透水事故的教訓肯定大於經驗。我們必須銘記,「3·28」是一個災難紀念日。然而,有關方面掐頭去尾——省去事前責任,略掉事後處理——愣要把一出悲劇演成喜劇,這種「喪事喜辦」的功夫也算是一種「奇蹟」吧。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