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元危機對中國具有雙重影響

自希臘債務危機爆發以來,香港和內地的企業家、投資人和決策者都在思考歐洲的問題對這一部分世界意味著什麼。

首先,分析人士認為,歐洲所受傷害基本上侷限於歐洲,對亞洲的影響將是最小限度的。畢竟,中國經濟的復甦幾乎全靠國內需求的支撐,靠政府的經濟刺激方案。

同時,中國政府的財政狀況看起來相對健康,當然是與希臘、義大利這樣在經濟上完全癱瘓的歐洲國家相比,而且中國的金融體制因資本控制而不會受國際動盪局勢的影響。

儘管歐元區去年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購買了中國20%的出口商品,但葡萄牙、義大利、希臘、西班牙這些遭受危機打擊的國家在中國的出口總額中僅佔3%。

分析人士得出的結論是,無論如何,中國的出口行業越來越受到其他新興市場需求的支撐,因此,歐洲債務危機對大中華區的影響應該很小,如果說有任何影響的話。

在過去幾週,這種無動於衷的態度不見了,因為不斷加劇的歐洲危機使急於避險的投資人急增,這沈重打擊了香港股市,並使一系列原打算通過發行股票賺取高額利潤的公司取消了上市計畫。

不過,儘管歐洲的動盪局勢對東亞市場產生了明顯影響,但分析人士仍對它可能對潛在經濟活動產生的影響有不同看法。一些人說影響可能是溫和的,但其他人警告說,其副作用對該地區可能有極大破壞性。

持第一種觀點的人一再重申,對中國的出口商品而言,葡萄牙、義大利、希臘、西班牙作為市場不那麼重要。他們認為,信貸枯竭——歐洲各銀行都大幅削減了對亞洲公司的貸款——基本上因歐盟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本月提供的7500億歐元的急救資金而避免了。

因此,樂觀派說,歐洲危機對東亞國家產生的主要後果應該是抑制外部需求,這應該會降低經濟(尤其是中國經濟)過熱的風險。

這種效果已經開始顯現。選擇避險的投資人普遍增多已導致大宗商品價格暴跌。最近幾週,原油價格的跌幅幾乎達到20%。與此同時,其他大宗商品(包括工業用金屬)價格兩位數的跌幅導致了通脹壓力的減緩。

此前,通脹壓力正擠佔許多中國製造商的利潤。

樂觀派說,由於希臘,中國對緊縮政策的需求變得不那麼緊迫了。這使得經濟復甦看起來更有持續性。

其他觀察人士則不那麼樂觀。這些悲觀人士指出,歐元近期大跌已促使人民幣對中國主要貿易夥伴的貨幣升值。這種基礎廣泛的升值使中國商務部在抵制人民幣對美元升值的長期戰鬥中有了新的彈藥。

鑒於北京長期以來更願意在國際金融動盪之際維持匯率的穩定,更多觀察人士現在預計北京會保留人民幣實際上盯住美元的做法,至少暫時會這樣。

這可能帶來問題。歐洲壓抑的需求和疲軟的歐元看來肯定會促使歐元區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大幅增加。

這將使華盛頓更難重新平衡它自己的經濟。這反過來意味著美國政治家很可能加倍對中國施壓,要求人民幣對美元升值,要求中國市場向美國出口商品開放。

美中貿易關係原本就緊張。現在,歐洲危機不僅不能給中國過熱的經濟降溫,反而可能使中國的國際經濟關係變得更難處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