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京生:《中國的出路》之十一

在過去的幾節裡,我們談論了民主制不是從性善論,也不是從完美主義出發設計的,也不是有些人評論的性惡論,而是充分估計到人性的多面性和可塑性。不把人設想得太好,也不設想得太壞。而是用制度規範人們的行為,約束引導人們的行為,創造出良好的社會環境,這就是法制社會。

法制雖好,也需要人去操縱。操縱法律體制運行的就是政治。政治制度有千千萬萬種,按其特徵歸納為兩大類:民主和專制。專制制度的設計和法制的設計背道而馳。它同時從性善論和性惡論出發,按照上智下愚的思想設計出一套制度。也就是把人分成善人和惡人,智者和愚民。由智者精英們對愚民執行沒商量的統治。所以叫做專制。

無論精英集團內部實行什麼樣的決策制度,是「民主制」還是獨裁製,對人民來說都是專制。因為社會大多數成員參與決策的權利被沒商量地代理了。精英們的利益有時候和人民相同;大多數時候不同,甚至相反。由他們無條件地代理人民,邏輯上就不合理。就是給予了精英集團侵犯他人利益的權力。

古人受精英集團宣傳的愚弄,總希望假設中的善人和聖人出現,人民就可以得救了。但是現實中卻很少有聖人,實行統治的精英們表現出來的卻絕大部分是一付猙獰的面孔。剝削壓迫你們愚民沒商量。怎樣去制約精英,規範他們的行為呢?怎樣使政治不僅僅是維護精英集團的利益,而是維護全體人民的利益呢?這兩個問題困擾著幾千年來的政治體制設計者們。

現代民主制正是為瞭解決這兩個問題而設計出來的制度。民主制度的設計思想,排除了性善論和性惡論的界限,所有社會成員都被納入了選舉他人和被他人選舉的範圍。至於性善還是性惡,要看個人表現。有制度引導他們向善;也有制度限制他們作惡。最重要的是,幾年一換的選舉制度,從根本上限制了他們違背人民利益,長期把持權利的機會。人民通過選票制約著精英集團,迫使他們把利益調整到和人民一致或者接近。

但是以納粹和共產黨為典型的現代專制,也通過選舉制度獲得合法性。不是由一個人或者一個家族壟斷統治權;而是由一個黨派一個集團壟斷統治權。統治權被壟斷後的政治現實,仍然是專制。專制的特點就是精英集團壟斷了統治權。所以,納粹和共產黨雖然也進行了選舉,卻仍然是專制而不是民主。分界線就在於統治權是否被壟斷。換句話說,一黨專制或者一黨獨大。和王權繼承製雖然不同,但仍然是專制。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行政權力的壟斷。

因此可以說:選舉制不等於民主。民主必須選舉:可是選舉並不等於民主。民主是在不同的黨派之間進行選舉。人民在實際上有權選擇不同的黨派取代執政集團,這才是實際上的民主。所以民主制不是選舉制;而是多黨條件下的選舉制。選舉制只是制約統治集團的條件之一。在兩次選舉之間,反對黨對執政黨的監督和攻擊,是人民的權利得到保障的必需條件。

有人認為:反對黨應該支持執政黨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否則就是反革命或者反人民。這是一種混淆是非的說法。任何政黨都要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否則它就沒有選票了。就得不到人民的信任。但是反對黨在民主政治中扮演著一個特殊的角色。這就是競爭者。

專制政治中的政治家並不都是惡人;民主政治中的政治家也不都是好人。專制政治中的政治家之所以會傾向於做惡而不是行善,沒有競爭對手是一個根本的原因。民主政治中的政治家之所以積極行善而不敢做惡,競爭對手隨時盯著他們而且隨時找機會攻擊他們,是最根本的原因。

有人說:老百姓的選票可以監督呀,而且還有專業的媒體,為什麼一定要反對黨胡說八道呢?這種說法的前提就是錯誤的。它忽略了政治本身就是非常專業的,外行很難完全看清。而且利益太大了。只有政治家是內行,包括被淘汰的政治家。老百姓和媒體、知識份子們大多數都只是不同水平的外行而已。外行可以批評內行;但是不能有效地監督內行。只有同樣是政治家的反對黨才是內行;只有具備執政可能性的反對黨才有動力去雞蛋裡挑骨頭地監督執政黨,不會官官相護,同流合污。

通過以上的分析得出了一個結論:多黨制是現代民主的首要條件。沒有多黨制的選舉,實際上不是民主。只有多黨前提下的選舉,才是民主的選舉,才有可能產生對人民有利的政治監督和制約。


(文章只代表評論員個人的立場和觀點)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魏京生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