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凌亂的片段—昔花今拾(一) (組圖)
攝影者是蔣的專屬攝影師胡崇賢。
蔣氏夫婦室內閑情逸致的一瞬間被精準地捕捉住。
事實上,蔣看宋的眼光不僅是「眉目傳情」,甚至是有幾分「色瞇瞇」的,彷彿當年血氣方剛的革命青年初見宋大美人那般地情不自禁。
1948年春,何應欽在南京國防部員工餐廳用餐的照片。
這並非當時官方的宣傳照,因為多年來並未公開。
2000年由已過世的南京攝影師唐詩禮家流到文物市場的成批照片中發現的。
推測是當年偶然留下的鏡頭,反映了真實的生活。
這張照片大約傳達了兩個影像信息:
一是民國時代政府員工餐廳的模樣,看來1949年後的公共食堂是延續以前的樣子。
二是何應欽這種介於過去和現代的老式軍人的形象,受過高等教育,忠於職守,一生不敢有非份之想。
這位中國軍人娶一個女人守一輩子,到了結婚60週年紀念時舉行了新潮的「鑽石婚禮」。
由此輩人物代表中國接受日本降書,也頗符合孔孟之道。
這是民國時期北平容光照相館的照片。
男子舉起電話筒,做出酷酷的樣子。
電話機只是照相館的拍照背景道具,不能真得使用。
不過作為道具,自然表示人們把打電話當成高級社交行為,值得留影為念。
畢竟那個年頭,電話是極少數富裕家庭才有的設備,打電話是身份的象徵,因此到相館去拍一張打電話的照片,也算過了乾癮。
其實這種心理長年一直存在,只是每一個時期投射到不同的稀奇寶貝上罷了!
譬如直到90年代初,手機還一度被稱為「大哥大」,似乎只有老大哥級的人物才配持有,因此那個遙遠冬天在北平照相館裡拿著電話機裝酷的男人,其實都一直看著你我心裏的深處。
這張照片取自日本人攝製的《亞東映畫集》,其中許多照片是關於偽滿時期的民生狀態。
三五朋友酒樓包廂晚宴,酒酣耳熟之際,放開嗓門大侃。
照片中東北鄉親的容貌表情,在今天東北友人中好像比比皆是。
一道在包廂裡吃飯的情景好像相去不遠,甚至吃完飯走到外頭街道的冷咧仍然殘留胸中。
1930年10月,張學良(前排左四)在瀋陽就任國民政府陸海空軍副總司令典禮,地位僅於蔣介石之下,成為國民政府軍權的「第二把手」。
其右為張群,左為出關勸服他支持蔣介石的吳鐵城。
1928年6月,張作霖為北伐軍擊敗退回關外,卻遭日本人炸死於皇姑屯,張學良繼承父親在東北的實力,擁兵自重。
蔣介石派了吳鐵城赴東北,勸服張學良並遊說東北軍將領,終於促張於該年12月易幟,首次達成形式上的統一。
1929年因中東鐵路路權之爭,蘇聯出兵滿州裡,東北軍無力抵擋,南京政府再派吳鐵城,冒著嚴寒天氣,在冰天雪地中慰問東北軍弟兄。
最戲劇化的莫過於1930年閻錫山、馮玉祥興兵反蔣,爆發了中原大戰,雄據東北的張學良態度中立,靜觀其變,蔣、馮、閻都派出說客拉攏張學良,其中代表蔣的吳鐵城最能言善道,且能投少帥所好,討少帥歡心,並承諾事成之後蔣將許諾以陸海空軍副總司令之職。
9月中旬,張學良終於通電討閻馮,東北軍大舉入關,結束了中原大戰。
民國時期,北平幾位男士站在城樓下留影。
民國時代的紀念照片通常是在館內拍攝的,裡面有各式各樣的佈景道具,像這種室外攝影的數量較少。
這幾位男士看來像是本地人,時尚方面無疑走在時代的尖端,只不過中間的那位穿著馬褂再披上一件大尺寸的大衣,有點陰陽失調。
無論如何,冬季的京城街道出現時尚酷男,自然是為古都添增幾許生氣,到是背後的城樓究竟是那一座?今天還在不在?
或許北京的朋友可以提供我們正確的答案。
1971年臺北舉行辛亥革命紀念會,蔣介石夫婦在慶典後探視高級將領。
這幾乎是他最後一次健康地公開露面了,此後他病臥在牀近三年之久,直到最後的一刻。
這張照片可謂對蔣的「最後的一瞥」。
此時蔣年已84歲了,難掩老態,跟前站的將領有些是從黃埔軍校時期就跟著他,一直跟到這出歷史大戲的尾聲。
1980年代,臺灣藝人鄧麗君在金門島眺望廈門,看著大陸的土地內心充滿喜悅。
鄧麗君歌聲甜美,改革開放初期傳入大陸,深獲大陸歌迷喜愛,昵稱她為「小鄧」。
鄧麗君胸懷民族深清,一直渴望能回到故里。
1950年代,蔣介石的三個孫子蔣孝文(左)、蔣孝勇(中)、蔣孝武(右)玩遊戲。
蔣孝武玩得投入,孝勇還小,不太進入狀況。蔣經國總是在父親身後看著父親和兒子玩耍,把自己當成配角,討爸爸開心。
- 關鍵字搜索:
-
老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