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發掘工作中發現的彩俑
堪稱世界奇觀的兵馬俑軍陣
遊客在參觀博物館中的武士俑
秦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截至目前文物層堆積全部清理結束。出土了114件兵俑,其中有大量彩繪陶俑,驚奇的是彩繪因個體不同而不同,甚至連頭髮都染成不同顏色。
秦人是否身高近2米仍是謎
2009年6月13日,秦俑一號坑開始了第三次發掘,發掘面積為200平方米。截至目前一號坑第三次發掘共出土114件陶俑,兵俑神態逼真,容貌各具特色,且其服飾、髮飾、武器裝備等各有不同,但因一號坑陶俑高度較高,在1.8米到2.0米不容易保存,所以均已經破碎。出土的俑包括鎧甲步兵俑6 排共28件,2組共6件車兵軍吏俑。至於陶俑身高為何在1.8米到2.0米,到底是比照秦人的真實身高製作還是進行了「拔高」,目前仍然是個謎。
據秦兵馬俑考古隊許衛紅介紹,秦兵馬俑從職務上可分為高級軍吏俑、中級和下級軍吏俑以及一般武士俑,因此其穿戴和兵器配備也會隨之不同。 高級軍吏俑大多外披彩色魚鱗甲,雙肩及前後胸甲上綴有彩色纓飾,雙手交垂於腹前做拄劍狀。此次發掘發現在第一組車後有 1件穿著魚鱗甲的軍吏俑,應該為所發現俑中級別最高的。
步兵俑頭飾分三類
一號坑是兵馬俑中破壞較嚴重的一個俑坑,因此在開始發掘時工作人員對發現較好的彩俑不抱太大希望,然而發掘結果卻令人驚喜,陶俑彩繪雖然保存面積較小,但個體數量較多,甚至連頭髮也染色。步兵俑按其頭飾的差異可分為圓髻鎧甲俑、扁髻鎧甲俑和介幘鎧甲俑三類,此次發掘的不僅步兵俑最多,且均為扁髻步兵俑,也就是將頭髮全部編成六股寬辮,反折後用發卡固定於腦後,這種髮飾應該與頭上方便戴盔有關係。雖然頭上要戴盔,然而很多俑頭髮都明顯被染成了黑色或是褐色,足見秦俑做工之精細。
陶俑鎧甲有6種式樣
陶俑個體因「人」施彩,膚色或粉白或粉紅,服飾用色也不同,袖肘部多紅、紫等濃烈色調。發掘中發現1例分段繪綵衣袖陶片,此衣袖短、窄,但顏色卻十分亮麗。據介紹,秦俑鎧甲按照形制和編綴方法,可分為二類六種式樣,不同兵種不同級別著鎧甲類型也會不同,一般步兵俑鎧甲的身甲稍長,兩肩有披膊,披膊呈覆瓦形由甲片編綴而成。
在此次發掘中發現鎧甲上連直徑不足一厘米的甲釘用彩也包括了天藍、棗紅、淡紫等多種,有的先用褐色漆底,再塗紅,然後再塗白,同一個體陶俑甲衣上相鄰甲丁用色有白有雪青,充分體現了秦人服飾、秦軍鎧甲編綴方式的多樣性。
最新發現
兵馬俑確實被人為燒過
是否項羽所為 有待進一步研究
秦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中,發現在甬道和過洞通風處的兵俑明顯被燒過,而且溫度較高,一些陶片嚴重損毀。考古工作人員通過這次發掘證實,秦兵馬俑確實被人為燒過。
長期以來,對於秦兵馬俑被燒有兩種觀點,一個是自燃,就是俑坑裡面有木頭等有機物質,時間一長產生沼氣,然後自燃了。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是人為破壞的。
關於如何被人為破壞也有不同說法,有的認為是項羽進入關中後,把陵園地面上的建築和地下的陪葬坑全燒了;也有人認為是牧童點火燒了陪葬坑;還有人認為是喪葬禮儀,秦人自己燒的。
到底是自燃還是人為燒燬,秦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給出了結論。考古人員在發掘中發現,發掘區的西段有一條南北向甬道貫穿並與北側門道相通,甬道位置的紅土層塊狀板結倒塌,凡是在甬道和過洞附近的俑均被燒損,嚴重變形變色,有的甚至都被燒化,且這一地區的棚木灰都為白色,可見溫度很高。燒燬的陶俑主要分布在甬道等通風處,此地段的俑損毀就比別的地方嚴重,可見兵馬俑俑坑是人為燒燬的,不可能是自燃的,然而到底是誰燒燬的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彩繪陶俑出土現場
紋飾細如髮絲 框角渾然一體
兵馬俑一號坑首次發現箱形器 用途不明
秦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中出土大量遺蹟,包括建築類、兵器類、車及附屬朽跡,如鼓、彩繪木環、馬橛等,其中一個製作精緻的箱形器以前未曾發現過。
發掘中發現了兩輛木車,但大部分已經成為破碎的木炭殘跡。車附近有15根/平方厘米的織物朽痕,有的殘存彩繪套合菱形花紋,均應為車幕的殘跡。雖然兩車保存狀況極差,但出現了以往兩次發掘中未見到的材料,即兩車輿的位置均有長方形朽跡,其中一輛車有1處,另一輛車基本呈東西並列的有2處。
朽跡長90厘米、寬約55厘米,高度約20厘米左右。表面為木骨、蒙皮、髹漆;口部包鑲一週,類似籐條;沿下壁體分3層,外層多重髹漆,中層為織物,似為絹,內層為褐色皮質朽痕。對朽跡進行解剖,發現框角渾然一體,不見接茬,底部四麵包邊,包邊縫清晰,寬約0.2厘米。器蓋上還殘存纖細如髮絲般的紅、藍、白色雲狀紋飾。據推測,該器物原材料應為皮胎夾紵類漆器,其性質、用途目前尚難確定,專家推測可能為車輿內鋪設的車茵(類似於座墊),也可能為隨車攜帶的皮箱。
據悉,秦俑一號坑發掘預計於今年年底結束,目前展開彩繪回帖、土層中殘留彩繪的揭取、遺址三維信息採集、資料矢量化存儲等工作。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兵馬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