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中國遷居加拿大的女人,在兒子即將上中學之際,憑藉八年以前女兒在加國小學的記憶,天女散花般的給我們介紹了一些加拿大小學學習的情況。加國小學有的從幼稚園開至6年級,有的是連帶著初中直到8年級;有的還設有全法語制式的教學班,有的則辟有「天才班」。白人為孩子擇校,沒有特別的名校概念,有條件的也選擇好的學校。但華人家長目的明確的擇校遷居,極少數人甚至弄假租約冒充坐地戶混入該校,就這樣炒股似地形成了「名校區」,大陸港澳臺各地的中國人就這樣擠出了一個名校。加國白人卻沒有這樣的名校概念,好學校未必就這一所,他沒有執著就逐漸搬走了。
在加拿大,小學校舍與校園的規模都不算大,但都有大操場和體育館,在校學生平均約二三百人,一個年級就一至兩個班,每班二十幾個孩子,生員不足就混合班級,即挨著的上下級兩班合併,老師一會兒教低年級部分,然後倒出空兒來再教高年級部分,交替、兼顧著來。另外學校總是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五年級以下都得有大人接送,上下課時分在校附近的不同的街口,均有義工在臨時指揮交通,優先讓孩子們過馬路。年級混班和安全第一,這裡折射的就是小學教育以人為本的理念:不以傳授知識為主,而是寓教於樂、強身健體,教孩子學會相處、解決矛盾、會自我保護。學校保護學生做得非常好,開課後的遲到者需按門鈴,辦公室的人看清來者後才給開門。教育局還安排警察輪流到各個學校宣講安全注意事項等常識,教育小孩子遠離兇惡,不上當受騙,還教授消防撤離演習。學生如果因病或者有事缺席,家長必須事先或即時告假,否則校辦會打電話到家裡查詢,以確保學生不翹課逃學、抑或意外走失。
加拿大課堂之內的氛圍很是輕鬆,上課都是圍坐著小桌子的形式,十分隨便。學生交頭接耳,嘰嘰喳喳,老師得好生哄住學生。課業在加拿大學校可以說幾乎不教啥東西,每天就是玩!沒有課本、作業要麼沒有,或者在教室就完成了。學生書包除了午餐盒,空空如也。三年級算術都還在練習個位數的加減法,上兩位數以後就用計算器了,長大不太會算賬」了。小學生的成績評估不打分數,只用A、B、C制進行分類,成績單主要是給評語,大都是表揚,即使是批評也不直接說。開家長會老師也盡量說孩子的優點。課堂喧鬧、課業稀少、成績不打分,能教給學生什麼?由於沒有考試,也就沒有了排行榜,自然孩子爭強好勝意識就弱了,自尊心得到了保護。在這種教育機制下,中心和重點是訓練學生的能力,給孩子動手、動腦思考的機會較多,而不是單純的死記硬背知識。小學生在學校,從二、三年級就開始做研究課題,老師佈置下題目,教學生如何查資料、寫總結,這極大地鍛練了他們的摘要、串聯、寫作能力。學校還經常組織孩子們外出「野遊」,去動物園、博物館、滑雪、看運動會等,在戶外實地學習自然科學。
加拿大學生和老師的關係很簡單,主要就是教與學的關係。學校沒有班幹部等級,也沒有戴「紅領巾」的少先隊體制。沒有班幹部和紅領巾體制好嗎?在加拿大是這樣的,由於老師沒有高高在上的權威,同學彼此之間沒有「你上我下」的利害,社會不用給班主任送禮、要求特別關照的這一套,人純樸率真、童心未泯。加拿大小學沒有中國的政治特色,還給孩子了一個天性就該有的快樂童年。
加拿大今天普遍是誘導啟髮式的學校教育,小學生進學校和上課堂主要就是在一種集體的環境中學習玩樂,學知識不側重,側重未來必須有的研究能力。華人家長通常感到加拿大這樣的西方國家教育很平常,卻又納悶它們的國家很發達。讀書稀鬆為何國家發達?那是因為加拿大等國家,教育順應人性,拋棄了曾經也嘗試過的嚴酷教育,培養孩子的智力以及競爭意識。很多大人不想讓小孩只陷在補習、題海、競賽中而沒有快樂的童年。由於西方人在小學乃至初中的九年、十年階段裡,都沒有剝奪兒童少年的快樂,沒有反孩子的天性。於是孩子在長大成人之後,也就沒有對書籍和知識的敵意、仇恨。當孩子長大成人之後,理性思維發展起來之後,市場經濟和民主憲政的環境要求他們要像成年人那樣來面對世界的時候,他們早已學會的研究能力自然就排上用場了。他們沒有東方人和中國人頭腦裡記的東西那麼多,但他們知道如何去找尋、利用。而且由於他們沒有記那麼多過時的知識,沒有陳舊的觀念的篩子的格子障礙,研究的時候小學生時代保護得很好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就派上用場了。西方科技文明就是這樣發達起來的。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加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