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前美國駐華記者談報導中國

 2010-05-07 20:3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採訪中國人大會議的中外記者(VOA)

兩位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最近在紐約「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主持的論壇上介紹了在撰寫有關中國問題的報導和著作時遇到的挑戰。下面我們請其中一位專家從記者的角度談談他的感受。

「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the National Committee on United States-China Relations)4月底在紐約市主持召開了一個中國問題論壇,《紐約時報》國外部副主編周看(Joseph Khan)從記者的角度談了在中國報導上遇到的一些挑戰。周看自1998年以來一直在《紐約時報》工作,他曾是該報駐華盛頓分部國際經濟問題的記者,一度擔任該報北京分部主任。此前,他還是《華爾街日報》中國問題記者。

周看指出,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大國。中文對很多外國人來說複雜難學。他說,記者在報導中國時遇到的最大挑戰是如何使自己對中國文化、政治和社會有足夠的瞭解,同時對人們最感興趣的主題和問題建立起本能的信心,從而使自己的報導具有某種持久的價值。

周看說:「任何到中國從事新聞報導的人都面臨艱鉅任務,他們不僅要學習外語,還要面對不同的政治體制和文化,學習難度非常大。這是最大的挑戰。另一個挑戰與新聞工作本身有關,作為記者,只要我們認為重要或有可能引起人們關注的問題,我們都會報導。但是,中國對記者、特別是對外國記者的觀念仍在演變之中,給予記者多大程度的報導自由也不明確。因此,在中國寫美國記者感興趣的涉及社會和政治問題的報導往往很困難。」

*記者和學者之異同*

周看進一步介紹了記者和學者在撰寫中國問題時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那些在實地進行基礎研究,通過採訪瞭解經濟改革時期普通人生活的學者和記者在報導中所採用的技能非常相似。學者們往往對導致抗議活動的原因非常感興趣,這也是記者們所關注的。因此,你可能會發現,學者和記者都有可能與不滿政府政策的人們交談,設法瞭解他們的動機和背景。當然,他們之間也有一些不同之處,例如記者們更感興趣的是每天的即時新聞,學者感興趣的內容覆蓋時間較長,學者的寫作針對知識份子或學者群,而記者們的報導對象是普通大眾。 」

周看表示,很多學者感到從實地研究中受益匪淺,因為這種更具現時感和新聞性的研究,使他們的學術工作更有生氣和現實性。另外,記者們也感到和在中國語言、文化及歷史上有深厚背景的學者接觸,也使他們的報導更有深度。

* 紐約時報7名記者在華*

據周看介紹,在「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主持的論壇上,人們關注的問題包括在中國和在美國從事新聞報導有何不同,中國當局對外國記者的報導反應如何,以及怎樣權衡對中國的正面和負面報導等。

周看表示,目前《紐約時報》在中國的7名記者都有各自的興趣和報導專長,報導的內容包括政治、經濟、社會和人權等各個領域。

来源:VOA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