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評〈蝸居〉:利益使社會失去秩序
女人失去純真,男人失去責任,這不僅僅是個人的貪慾與自私所致,也與整個社會的環境與風氣相關。我們所處的社會,在許多方面已經失去了正常的秩序,而為各種軟規則潛規則所掌控。
一)利益推動所有
古人說得好:「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當今的社會尤其如此,它是靠利益來推動運轉的。劇中的開發商陳寺福就是利益的具象化。他的口頭禪就是:「大哥,有什麼好處呀?」「真的沒有什麼好處嗎?」他與宋思明也不能說沒有真正的交情與友誼,他在很多地方還是很夠朋友的,為宋思明賣命也是不遺餘力的,可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礎上的。在房地產界,陳寺福應該說是要實力沒有實力,要才能沒才能,可為什麼宋思明會看上他,著力要扶助他呢?這還是出於宋思明自己的利益考慮。他是要為自己找一條財路。他說過:太聰明的,不放心;太笨了,又提不起來。二者相權,他想還是找一個笨一點的,但忠實可靠的好一點。以利益來驅動控制人,這也是當官的秘訣。貪官徐其耀也是這樣教子的:「做官的目的是什麼?是利益。要不知疲倦地攫取各種利益。有人現在把這叫腐敗。你不但要明確的把攫取各種利益作為當官的目的,而且要作為唯一的目的。你的領導提拔你,是因為你能給他帶來利益;你的下屬服從你,是因為你能給他帶來利益;你周圍的同僚朋友關照你,是因為你能給他帶來利益。你自己可以不要,但別人的你必須給。記住,攫取利益這個目的一模糊,你就離失敗不遠了。」
二)權力決定一切
利益往往與權力相關,權力常常決定利益的走向、分配、使用。這在蘇淳莫名其妙入獄這一件事情上表現得尤其明顯。蘇淳本來是一個老實巴交的人,與世無爭,可因一張圖紙被人指控犯泄密罪、盜竊罪。他百思不得其解:「明明是自己設計的圖紙,明明是自己的創作,居然被稱為盜竊,這世道,已經沒有天理可言了。」可還有令他納悶的,沒過幾天,他又被無緣無故地放出來了,「這一遭走得不明就里,稀裡糊塗進去,稀裡糊塗出來。」更加奇怪的是:廠裡不僅不追究他的罪,還視他為功臣;領導不僅不怪他,反而還提拔他。「反差太大了。以前的賣家賊,現在的英雄。這需要多麼大的勇氣來承受這種落差啊!一般人還真扛不住。」這一切是為什麼呢?是如何發生的呢?原來是權力在起作用,是利益在作怪。最初,他被起訴是公司間利益不均,他被當作了替罪羊突破口;後來,他被釋放得提拔是由於權力者介入,兩個公司都獲得了利益。權力與利益的結合可以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根本就沒有公理正義原則法則可言,就如貪官徐其耀在給兒子信中的諄諄告誡:「不要追求真理,不要探詢事物的本來面目。把探索真理這這類事情讓知識份子去做吧,這是他們的事情。要牢牢記住這樣的信條:對自己有利的,就是正確的。實在把握不了,可簡化為:上級領導提倡的就是正確的。」
宋思明與海藻的關係與權力也不無關係。他運用手中的權力來給陳寺福以好處,陳寺福揣摩他的心思,給他創造了接近海藻的機會。他也運用權力來他與海藻的感情鋪路,給海藻家人房子住,後來又為海藻買豪宅、豪華傢俱,出入豪華場所。這些東西就像一張大網,把海藻網住了,使她難以掙脫。海藻本來與宋思明分手了,可是蘇淳被誣陷關進監獄,又讓宋思明重新有了機會。他再次運用手中權力擺平此事,讓蘇淳因禍得福,使蘇淳與海萍只有感謝的份,海藻也再次投入他的懷抱。就是說,權力的濫用、社會秩序的失衡也是導致這場悲劇的重要因素。
三)英雄不問出處
對利益的追求,對權力的崇拜,使人們只關注光鮮的外表,而不重內裡的實質。宋思明對此有清醒的認識:「原本在光鮮亮麗的背後,就是襤褸衣衫。國際大都市就像是一個舞臺,每個人都把焦點放在鎂光燈照射的地方,觀眾所看到的,就是華美壯麗絢爛澎湃。對於光線照不到的角落,即便裡面有灰塵,甚至有死耗子,誰會注意呢?」他認識到這點之後,並非要起來反對它,而是隨波逐流,與之浮沉。他說:「我始終認為,錢只是一種途徑,卻不能作為最終目標,做清官容易,不過博得死後的好名聲。而做好官難,因為你的職責,不是為了博個後世好聽的名聲,而是要切切實實做點事情。獨善其身,聽起來很高尚,其實很愚拙,一個不懂得變通的人,一個不懂得迎合低級趣味的人,是不能在這個世界上生存的,如果世人皆醉我獨醒,那麼瘋的是自己。現在的社會,你不認識人,沒有後臺,就只有被欺負的份啊!」現在,在社會上也流行一句話:「英雄不問出處。」就是說,只要在現實中、在當下有錢有勢,能夠呼風喚雨,就沒有人管你這些是從哪裡來的,也沒有人管你如何去運用。
四)橫流無人能抗
有錢就是硬道理,英雄不問出處,笑貧不笑娼,娛樂至死,成為這個時代的滄海橫流,無人能抗,無人能敵,正如郭海萍所說:「我哪有什麼未來,我的未來就在當下,在眼前,那天陪媽媽去逛街,其實我們都不用走,那個人流就推著我們向前走,我想不走都不行,想停下都不行,我當時就笑了,我說這就是我們的生活,來不及細想,沒有決斷,就這樣懵懵懂懂的被人推著往前走,而我青春年少時候的理想上哪兒去了?」
可難道這就是我們的人生?宋思明為這樣的人生觀念送上了性命,海藻也是九死一生,蘇淳與海萍倖存下來,也不得不重新思考。蘇淳在問:「為什麼我們的人生和夢想都要拴在一個房子上呢!我們所有的努力,所有的期盼都僅僅是一處房子,這樣的人生是不是太悲哀了!」海萍也重新思考人生的價值、幸福的含義:「幸福是放心底的東西,是一種信任,願意生死與共。也許平時並不覺察,但到關鍵時刻就會跳出來,讓你感受。我一直以為我的愛已經被生活磨平了。直到蘇淳出事我才知道,我們倆此生就在一條船上了。同甘姑且不說,共苦一定可以。」
最後,郭海萍在送別郭海藻時,談到巴菲特只投資不投機的理念,還給海藻說了這麼一段鼓勵的話:「我覺得他這話挺有道理的。我的理解是只要你有信念有追求,只要你堅持,那你一定會比隨波逐流要行的遠,行的正。就想宋思明,他很聰明,他是非常聰明,也很有才華,但如果他能選擇一條正確的路,選擇正確的價值觀,我相信他的前途會無量的,但他恰恰沒有這麼做,他恰恰憑著自己的一時聰明,選擇了一條投機之路,最終還是隨波逐流了。」可是,這是最後的答案嗎?誰不是隨波逐流呢?難道郭海萍就擺脫了這一潮流嗎?她就有真正的信念與追求嗎?雖然她最後擁有了自己的海萍中文學院,可這完全是靠她自己的能力嗎?即便如此,這能夠代表所有人的道路嗎?能夠代表包括像她妹妹海藻這樣人的未來嗎?海藻的未來不可知,至少在眼下仍然是寄人籬下。更多的人能夠像海萍這麼幸運,靠自己打拼獲得事業成功、寬宅大屋、家庭幸福嗎?我看不可能,更多的人還是買不起房,還是在辛辛苦苦打工,還是實現不了自己的願望。網上也有網民這樣說:「《蝸居》裡海萍和蘇淳就是貧賤夫妻,由於住宅跼促,矛盾不斷,海萍從名牌大學生淪為潑婦,為了一塊錢都喊叫著要離婚。後來她時來運轉,那是劇情安排,大多數貧賤夫妻還是得這樣吵吵鬧鬧、磕磕絆絆地過,搞不好真的離婚也完全可能。」
五)癥結出路何在?
那麼,人生問題的癥結何在?出路又在哪裡呢?問題的癥結在於:人們不追求超越,也不敬畏神聖,只摔爬滾打在一個平面的世界中。海萍海藻、蘇淳小貝們只是想在這個世界求得一席之地,勉強生存;宋思明們也想的只是這個世界,適應這個世界,當然,他們也想為這個世界做點事,博得在這個世界上的好名聲。如果僅僅只有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成為人的惟一舞臺和終極目標,那麼,宋思明的說法是值得稱道的,或者說任何一種說法或者活法都可以成立。如果這個世界不是惟一的與終極的,那麼就有必要對這種說法和種種說法來一番重新思考與評判。而這一思考與評判的基點應該比這個世界更高,那就是超越與神聖的世界。
蝸居不只是一套房子,更是一種生存方式、生活狀態。只要我們沒有超越的追求、崇高的目標,即使天空做了你家的屋頂,大地成了你家的客廳,你仍然處於蝸居之中。人類的心靈不能滿足於蝸居狀態,而應該與至高之處的神聖相通相聯。關於生活,美國著名作家尤金•畢德生說得好:「第一,生活的內涵遠超過家庭、學校及我的居住環境所呈現的事實,找出它的本質並向未知的境界展開探險,才是重要的。第二,人生是一場善與惡的爭戰,為了最高獎賞——善勝惡,愛勝恨——而戰。生命是一種對真理永不止息的探究,人生是一場對破壞生命本質之事及人的持續戰。」
幸福是什麼呢?又應如何追求呢?幸福不等於美衣美食,不等於豪宅豪車,不等於漂亮的女人、顯要的地位、顯赫的名聲。真正的幸福是內心的平靜安穩,是平安。孔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難道顏回不快樂嗎?幸福不是追求得來的。幸福是我們在沿著正確的道路追求正確的目標時所得到的報償。或者說幸福是對責任的報答,對德性的獎賞。一個人最值得追求的不是財富,而是使命;一個人最應該思考的不是幸福,而是你的德性是否配得上你的幸福。當一個人完成了使命,堅守了德性,自然會得到幸福的獎賞。
(有刪節)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關鍵字搜索:
-
三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