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有身份證

說起身份證,你會以為是現代才有的,其實早在我國隋朝,就開始有了身份證。不過,身份證不是全民所有,而是朝廷發給官員的一種類似身份證的「魚符」,它是用木頭或金屬精製而成的。其形狀像魚,分左右兩爿,上鑿小孔,以便系佩。「魚符」上面刻有官員姓名、任職衙門及官居品級等。

當時,「魚符」還分等級。凡親王和三品以上官員所用「魚符」均以黃金鑄制,顯示其品位身份之高;五品以上官員的「魚符」為銀質;六品以下官員的「魚符」則為銅質。五品以上的官員,還備有存放「魚符」的專用袋子,稱為「魚袋」。「魚符」的主要用途是證明官員的身份,便於應召出入宮門驗證時所用。史載:「附身魚符者,以明貴賤,應召命。」到武則天時,「魚符」一度改為其形狀像龜的「龜符」,用途與「魚符」相同。

直到宋代,「魚符」被廢除,但仍佩帶「魚袋」。到了明代,改用「牙牌」,這是用象牙、獸骨、木材、金屬等製成的版片,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職務、履歷以及所在的衙門,它與現代意義上的卡片式身份證已經非常接近了。據明人陸容《菽園雜記》載:牙牌不但官員們懸之,「凡在內府出入者,無論貴賤皆懸牌,以避嫌疑」。由此可知,明代身份證的用處已不僅侷限於官員們,並開始向中下階層發展了。
 

本文留言

作者裘影萍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