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時中共的壯大

八路軍
 
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共軍隊被政府收編為第八路軍以及新四軍,併發表了」共赴國難宣言」,表面上對國民政府輸誠,決心抗戰,實際上卻是藉機發展實力。當八路軍從陜北出發時,毛澤東即對其指出了抗戰是中共發展的絕好機會,策略是」七分發展實力,二分應付政府,一分抗日」,並分三階段實施:第一階段與國民政府妥協;第二階段與國民黨取得力量平衡;第三階段深入華中地區,建立基地攻擊國民黨軍隊。在這樣的策略下,中共積極進行了所謂的」三大目標」、」四大運動」及」十五大工作原則」,藉此以打擊國民黨軍隊,破壞國民政府威信,中共也因此在抗戰中逐漸地壯大起來。
 
戰時中共的力量可從以下數據來看。據統計,1937年中共陜北八路軍共二萬五千人,1940年已有四十萬人,到1945年則發展成具有六十萬的主力軍。至於江南的新四軍,在1940年已從數千人擴充為十萬人,1945年則有二十六萬的主力軍。反觀國民黨軍隊在八年抗戰中傷亡失蹤的官兵達一百三十八萬九百五十七人,由此可以看出國民黨軍隊及共軍規模的消長與投入戰爭的程度。此外,到1944年止,中共在全國建立了十六個活動基地,1945年,黨員增為一百二十萬,正規軍九十一萬,民兵二百二十萬,控制區人口達九千五百餘萬,這些數據表明瞭中共在戰時實力已有大幅的增長。

二戰末期,美國為了早日結束對日的戰爭,極力要求蘇聯參戰,美蘇所簽訂的雅爾塔密約,不僅犧牲中國的權益,也間接幫助了中共的壯大。中國被迫與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同時,蘇聯派大軍進佔東北,接收了日本的飛機、坦克、野炮、機槍,步槍及汽車等軍用物資,並將這些物資大部分轉交給中共,使得中共一時之間軍力大增。當1946年蘇聯撤走前,則將東北輕重工業設備拆走,不能帶的則加以破壞,而離開時亦不通知國民黨軍隊接防,故意給中共佔領之便。故當蘇聯撤離之後,中共遂得以逐漸控制東北,這是日後國民政府戰事受挫的重要原因。
 
中共得到蘇聯扶植之後,實力驟增,由劣勢轉為優勢,決定」擴大」與國民政府的軍事衝突,以東北為範圍,進而奪取平津,佔有華北。國民黨軍隊在美國協助下一度有機會收復東北,但在美國特使馬歇爾的調停下卻失之交臂。中共即透過」打打談談」的手段,並在蘇聯援助的情況下,得以逐步發展其勢力。1947年國民政府下令動員戡亂,1948年戰事擴大,戡亂軍事逆轉,東北陷入中共手中,1949年徐蚌會戰國軍失利,平津失守,華北陷入中共之手,同年4月,國民黨軍隊撤離南京。共軍渡江後,形勢益加不可為,最後中共得以佔據整個中國大陸,國民政府退守臺灣。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