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大理 「忽必烈未能破」的古城牆被拆(組圖)

 2010-04-20 07:3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4
    小字


龍首關目前僅剩的碉樓


龍首關城牆被挖了一個大缺口,文物部門正在進行搶救性發掘

雲南大理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唐代南詔國和宋代大理國均建都於此。南詔國統一了大理地區後,在洱海的入水口和出水口分別建立了兩座關隘,稱為「上關」 和「下關」,也叫龍首關和龍尾關,現均為大理白族自治州級重點保護文物。然而,中國青年報記者近日在大理採訪時發現,正在擴建的公路,使龍首關變得面目全非,僅剩的幾段城牆也危在旦夕。

風雨滄桑龍首關

龍首關西靠蒼山雲弄峰,東臨洱海,始建於南詔皮羅閣時期,即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距今有1300多年的歷史,後歷代均有修繕,是研究南詔以來大理地區政治、軍事、歷史的重要實物證據。

作為大理的北部屏障,龍首城以其鎖山控海、易守難攻的特點,成為古來兵家必爭之地。傳說元世祖忽必烈南征時,所到必克,但在龍首關遭到了大理國將士的頑強反抗。久攻不下,忽必烈只好將主力轉移到蒼山背後,越過蒼山天險,最終才攻下大理。龍首關於大理國的軍事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古龍首關城約兩平方公里,四周有5道城牆,5道城門,有各種軍事設施,明清時期增設5座中式建築的碉樓。在北城牆中部的北城門上,曾經書寫著「龍首關」3個大字。城門逕深10多米,這裡以前是從北部進出大理的惟一通道,也是著名的茶馬古道。

龍首關現存遺址,北城牆全長600米,最高處17米,底寬15米。距北城牆約700米的南城牆長900米,高12米,底寬18米。整個城的磚石等建築物,毀於解放前後,其城基夯土部分保存完好,在各現存古城中亦屬罕見。1988年,龍首關被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列為州級文物保護單位。

「忽必烈未能破」的古城牆被拆

2007年,大理市委、市政府決定擴建國道214線上關至北五里橋段。在勘察路線時,文化部門提出在盡最大努力保持城牆完整性的前提下,公路走向最好選擇在南城牆缺口處,且與西城牆保持50米的安全距離。當地村民也贊成這一方案,認為公路從此通行,對古城遺址破壞較小。

然而,開始施工後,村民們驚訝地發現,南城牆、西城牆陸續被挖了一個大缺口,卡車轟隆隆地開了過來,進行打樁建基。這時他們才知道,最後出臺的施工方案,竟是橫切龍首關南、西、北三道城牆的路線。這樣,新建的公路將穿古城而過,龍首關遺址將被嚴重破壞。目前,龍首關遺址南城牆、西城牆、兩道北城牆已不同程度遭到破壞,破壞面積達12350平方米。

這樣的結果,讓世代居住於此的上關村民們難以接受。「龍首關、龍尾關是不可分割的,龍首關被破壞了,大理的歷史就不完整了。我們大多是原來龍首關守城戍邊的將士後裔,看到這樣一個具有千年歷史的古城就要毀於一旦,真是感到惋惜呀!」上關村村長瀋康生扼腕嘆息道。

瀋康生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龍首關被定為州級文物保護單位時,因為是不可移動文物,文物部門委託上關村對其進行保護。這些年來,村民們都很珍惜這些古城牆。「我們曾經走過彎路,以前大家不知道它的價值,蓋房時沒磚了,就過去搬幾塊,還在城牆上開荒種莊稼。不知者不為怪,自從定為文物保護單位以後,大家都很自覺地保護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東西。」

我國《文物保護法》第17條規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範圍內不得進行其他建設工程或者爆破、鑽探、挖掘等作業。但是,因特殊情況需要在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範圍內進行其他建設工程或者爆破、鑽探、挖掘等作業的,必須保證文物保護單位的安全,並經核定公布該文物保護單位的人民政府批准,在批准前應當徵得上一級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同意。

村民們想不通,最後的道路施工方案竟然公然違反《文物保護法》,對古城遺址大肆破壞和野蠻施工。瀋康生說,最後的施工方案,有關部門根本沒有向村委會和村民們通報。

村民告訴記者,修大麗(大理-麗江)公路時,已經破壞了東城牆,當時龍首關還未被定為州級文物保護單位,人們的認識有限,「但為何現在明知是文物,還要公然破壞呢?」

大理市交通局黨委書記趙勇超的解釋是,「這是沒辦法的事,怎麼都繞不過去。道路要修,上面是蒼山,下面是洱海,中間是村民住房,很難考慮週全,肯定要破壞一部分的。」

在村民們看來,這樣的施工方案將使龍首關遺址遭到嚴重破壞乃至消失,使大理的旅遊事業失去一個極具歷史、文化和旅遊開發的亮點。大理是我國著名的風景文化旅遊區,境內有「風、花、雪、月」四大奇景,其中的「上關花」,就在這座龍首關城。近些年來,不斷有投資者到此考察,希望對龍首關進行修復,從而開發以古典名勝為特色的旅遊。目前,這一計畫隨著龍首關的破壞而流產。

村民代表胡學書告訴記者,除了破壞文物,在龍首關內的施工將採用爆破、鑽井、挖掘等作業,會大大增加地質災害發生的機率,危及上關村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作為上關村的地質災害觀察員,胡學書對此非常擔心。他和瀋康生等幾名村民代表自去年以來,一直向有關部門反映,至今沒有得到一個滿意的答覆。

施工方連破兩道城牆

據瞭解,建設項目立項時,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局於2008年5月22日下發文件,根據《文物保護法》以及《雲南省建設工程文物保護規定》的有關規定,需對沿線進行文物調查、勘探,堅持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對龍首關遺址進行文物保護評價並出具可行性報告書,方可進行施工建設。對改擴建公路工程沿線進行文物調查、勘探,由大理州文物管理所負責,大理市文化局配合。

既然在項目實施之初,就有文物部門依法介入並提出意見,為何最後的道路施工方案竟是穿城而過呢?

大理市文化局給村民們的答覆是,國道214線上關至北五里橋段涉及龍首關遺址,市文化局多次與市交通部門進行實地勘察,提出在盡最大努力保持城牆完整性的前提下,公路走向最好選擇在南校場城牆缺口處的意見,這一意見也被規劃部門採納。最後省文物局批准的通過龍首關城牆的位置,與市文化局、交通局在勘察時統一的意見是一致的。但2009年,公路建設工程開工時,「由於設計方設計的龍首城道路走向與省文化廳審批的線路銜接上出現了偏差,加上施工方與文化部門銜接溝通不及時」。

而工程指揮部的解釋,則是「由於工期緊,工程任務重,施工過程中碰到道路走向偏高、涉及蒼山保護等問題,施工方將路線往下移了100米,造成連破兩道城牆的情況。」

村民們告訴記者,這裡蒼山保護線標誌位於半山腰位置,原設計公路路線位於山腳地帶,海拔高度均在2200米以下,根本不存在觸犯《大理市蒼山保護管理條例》的問題,而且經過有關部門論證是可行的。交通部門的這種說法,是在為其違法行為開脫。

2009年6月,大理市文物管理所得知此情況後,及時向州文物管理所匯報,並會同州文物管理所趕到現場進行調查。州文化局兩次下達停工通知,稱雲南省文物局對公路修建出具了專門的《考古評價書》,州文管所特請交通局工程師到現場,對此作了詳細說明。但交通局不履行有關手續,擅自施工,嚴重違反了《文物保護法》第17條的規定。州文化局要求立即停止施工,保護現場,並主動與有關部門銜接,待省、州文物部門提出處理意見後,並由市文物局簽發復工通知書後,方可復工,否則,將按有關法律規定予以處罰和追究責任。

但據村民介紹,工程從未因此暫停,一直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

問及為何文物部門下發兩次停工通知都未理會,交通局趙勇超書記輕聲笑了一下說:「文物部門不就是要錢嘛!要我們出考古發掘的費用。談不攏就下達停工通知。現在我們已經把錢打給他們了,所以他們也就不說什麼了。」

趙勇超向中國青年報記者展示了他們給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電匯憑證及該所為其開具的發票,費用是224萬元。記者查閱了《文物保護法》,因進行基本建設和生產建設需要的考古調查、勘探、發掘,所需費用由建設單位列入建設工程預算。

趙勇超強調,擴建的214國道是雲南省公路網主骨架之一,是連接大理、麗江、迪慶等地的重要路段,也是雲南西部通往西藏和東南亞各國的重要路段,項目建設是必要的。

2009年12月9日,國道214線上關至北五里橋指揮部給村民們的答覆也強調說,「這是省政府重點項目之一,工程的建設對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落實中央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措施。改善公路基礎設施,提高國道214線的通行能力,加快推進「6+1」滇西中心城市建設步伐,促進公路沿線人民群眾的經濟社會發展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我們支持國家重點工程建設,積極配合公路建設的工作,但我們實在不能理解的是,為什麼明明可以繞開,偏偏要穿城而過,以破壞龍首關遺址為代價?」瀋康生說。

如何亡羊補牢

目前,城牆被破壞是無可挽回的事實。誰該為此違法行為負責?接下來又該如何補救呢?

2009年7月13日,大理州委副書記王桂芳組織召開了由州文化局、大理市人民政府、市文化局、214公路建設指揮部、市交通局及州、市文物管理部門專家和專業技術人員等參加的龍首關公路建設現場辦公會。會議指出,由於銜接上的原因造成道路走向的改變,違反《文物保護法》的相關規定,要求施工方向州文化局作出檢查。與會的領導和專家就如何彌補造成的破壞進行了討論,認為避免新開挖而對城牆造成二次破壞,原則同意了公路通過龍首城的線路補救措施,即公路穿過南北城牆部分採用雙拱橋,券門南北外面上書「龍首關」,券門內側南北書「史冠南疆」和「百二河山」,其拱橋設計要以原城牆輪廓走向保持一致。公路建成後,應在遺址上立碑說明古城的演變情況及歷史意義。為避免在建設過程中對地下文物造成破壞,在原城牆及城內中心區必須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費用由市交通局承擔。

這一處理結果讓村民們很失望,沒有任何人對破壞文物的行為負責,而有關部門對此的處理似乎也基本上默認了當前的事實。記者在現場看到,一邊是考古人員在進行考古發掘,一邊是公路建設仍在馬不停蹄地進行。

村民們認為,按現行方案施工的最終結果,將是整個龍首關內城和四道城牆被毀,相關部門提出的保持整體風格不變,根本無從談起,所謂的券拱門修復也完全沒有意義。「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寫上‘龍首關’幾個大字,這就是龍首關了嗎?」

村民們認為,實際上並不存在有關部門所說的「二次破壞」問題。「原設計方案是從原有的城牆缺口經過,且與西城牆保持50米的安全距離,較之目前對整個內城進行開挖的破壞來說,孰輕孰重,有關部門不會不知道。」他們對目前這一處理結果不滿,按照原來的設計方案改線施工,才是亡羊補牢之舉。

瀋康生、胡學書等村民代表告訴記者,對上關村民而言,若此時不盡力將龍首關古城遺址保護下來,他們將「上無顏面對先祖,下無法對後人交代,成為永遠的罪人」。

「我們也希望國道早日貫通,但這不能以違法行為犧牲我村的龍首關古城遺址為代價,更不能將我們置於泥石流的危險之中。」村民迫切希望有關部門能盡快出臺措施,糾正不合理的施工方案,並制定科學的保護措施,使龍首關古城發揮其應有價值。

来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