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原校長許智宏說中國仍沒有世界一流大學


北大原校長許智宏  (資料)

北京大學前校長許智宏最近表示,中國目前還沒有世界一流大學,中國大學的軟環境與世界一流大學比,差得很遠。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原校長許智宏是本月12號在華中科技大學舉行的「科學精神與實踐」講座上發表上述看法的。《長江日報》星期四的報導援引許智宏的話說,世界一流大學主要有3個標準:一是有從事一流研究工作的國際知名教授;二是有一大批影響人類文明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三是培養出一大批為人類文明作出很大貢獻的優秀學生。如果滿足這三個條件,才能稱之為世界一流大學。

許智宏表示,雖然莫斯科大學的校長薩多夫尼奇,以及已故語言學家和翻譯家季羨林教授等人都說,北京大學已經是世界一流大學了,但他認為,中國目前還沒有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學。對許智宏的這種看法,旅美中國學者程曉農表示同意:「我同意他的看法,這位校長談到了一流大學所需要的條件那就是一流的學者,一流的研究成果,還有一流的學生。但是在中國的政治環境下,它沒有辦法談的這三個一流的前提條件是什麼?這三個一流的前提條件是三個自由。第一個自由是教授和學生的思想自由;第二個自由是教授和學生的學術自由;第三個自由是教授管理學校的治校自由。如果沒有這三個自由,中國不可能出現任何一流的大學。」

程曉農先生還認為,大學教授不應該受到如同政府機構員工那樣的管理:「學校如果在管理上完全被黨和政府的管理機制所控制。教授不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來管理學校和學校的科研,而只是被動的服從政府的種種具體的指示和規定,那麼教授就只能成為政府教育部門和宣傳部門的工具。現在中國正好是這樣的情況。教授沒有言論自由和思想自由,每天小心翼翼的看著政府的臉色,學生也不願意冒風險去追求思想自由和學術自由。學校裡面教授不能做主而是官僚做主,官僚靠著政府和黨的支持,用以系列行政手段迫使教授按照黨和政府的行政管理規定去執行政府的政策和要求,這樣的話呢教授的思想自由和學術自由被剝奪了。」

《長江日報》的報導說,中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 的提法,源於1998年5月4號北京大學百年校慶典禮;同時也是中國打造世界一流大學的「985工程」名稱的由來。有報導說,以當年財政收入測算,中國的 「985工程」如果完全兌現,總投入將在300億元以上。許智宏認為,中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985工程」有些急功近利的味道。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甚至也不是一代人、兩代人就能完成的。

許智宏介紹說,現在的北京大學與美國的耶魯大學相比,論文數量上的差距不是那麼大了。但中國整個大學的軟環境建設,沒法和國外一流大學相比。中國在這方面和世界一流大學相差還「很遠,很遠」。他說,大學最關鍵的是應該培養更多優秀學者,培養更多優秀學生,一所大學何年何月成為世界一流並不重要。如果大學的土壤變得非常肥沃,總有一天諾貝爾獎會在中國出現。美國得克薩斯州科技大學的教育學系主任藍雲也表示,同意許智宏有關世界一流大學定義的觀點,藍雲教授並說,大學應該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獨創精神:「這個校長說的三點我覺得非常重要。一個是要大師嘛,培養得出好的學生,還要拿得出成果來,從這三個方面來看中國哪一所大學能夠夠得上標準?我覺得似乎還不是很多。總的來說吧我覺得有幾個方面還是要加以注意的:第一個是學術的自由問題,保證教授的學術自由是在學術上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一個很必要的條件。不應該受太多的限制。因為對人類的文明有大貢獻的成果不是在受限制的情況下能夠產生的,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怎麼讓北大、清華這些大學老師們、同學們享有更多的學術自由。」

就中國大學質量的問題,中國科學院院士朱清時曾表示,中國的教育投資已經很大,人也很多了,師生比民國時期多了幾百倍。但是,現在中國基本沒有民國時期那樣的大師,沒有像錢學森這樣的科學家、梅蘭芳這樣的演員等。他認為,中國的教育投資不足問題,比起教育體制的落後來是個小問題。去年十月底去世的、被稱為中國導彈之父的錢學森生前曾說,中國還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東西,受封建思想的影響,一直是這個樣子。他認為,這是中國教育的一個很大問題。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