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台辦:缺勞工是因制度與結構不合理(圖)

中國沿海地區目前出現的缺工問題影響內外資企業,但中國官方卻一再聲明勞動力資源並不缺乏。官員說的是事實,大陸勞動力即使長期來說都供大於求,目前沿海產業缺工實際上反映了一些結構與制度的不合理。

金融風暴在全球尚未完全消褪之際,中國沿海已經出現找不到工人的問題。 而中國「農民工」多年來一直是對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的主力軍。

中國國臺辦發言人楊毅昨天表示,根據專家研究,大陸目前勞動力資源總體依然充沛,部分地區的缺工現象是季節性、結構性和區域性。

此前,中國農業部副部長危朝安在全國人大會議期間也表示,從大陸農村勞動力就業情況來看,農村勞動力總量非常大,長期以來就業並不充分。他還說,加上每年新增勞動力以及農業技術進步釋放出更多勞動力,讓農村勞動力出現供大於求情況,而且這種供大於求「不僅現在存在,以後還要長期存在。」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監測數據指出,2009年大陸農民工總量為2億2978萬,比上年增加436萬,增幅為1.9%。其中,外出農民工總量為1億 4533萬,比上年增加492萬人,成長3.5%。

數字與官員的說法都顯示,中國大陸現階段不應該出現缺工現象,但問題卻又確實存在。專家說,這反映了大陸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勞動力密集的產業結構已經走入瓶頸。專家分析,勞動力密集產業多年來依靠人力成本低廉的農民工,中國出口產品因此競爭力提高。但是一些客觀情況的改變,讓很多農民工不願再屈就每個月幾百元人民幣的低工資,特別是一些新生代的農民工。

部分專家在大陸媒體發表文章說,缺工既然是中國經濟結構進入瓶頸期的典型症狀,要突破瓶頸,就要大刀闊斧的展開制度變革。變革的重點包括突破限制農民工流動的戶籍制度。大陸現行城市與農村二元化的戶籍制度讓進城工作的農民工無法享受與城市居民相同的各種基本權利,農民工如果有其他選擇,當然不願意在生存條件與工資都被剝削的地方工作。

此外,對智慧財產權的漠視也是原因之一,一些企業投注成本研發的新產品很快被抄襲,法律又無法提供保障,惡性循環下,製造業長期無法以來無法自我提升,工人的素質與應得報酬也被拖下水。

官方說法稱,缺工問題目前已獲緩解。而專家分析,無論是叫民工荒還是缺工,反射的是結構與制度的不合理,如果不能從根本著手解決,問題還是會繼續下去、反覆出現。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